从“活”到“火”,让科技赋能博物馆未来之路 ☆
2025年伊始,“博物馆+”模式正掀起一股文化创新的热潮。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推出系列活动,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选择。国家文物局近日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数较去年增长12.84%。各地博物馆通过跨界融合、科技赋能、节庆联动等方式,让博物馆成为城市生活的新地标。 随着文旅业的蓬勃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模式的兴起,印证了国人文化自信的与日俱增,同时展现了博物馆从静态展示向动态参与转型的趋势。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打造的海派风格咖啡馆、苏州博物馆联合肯德基打造的“博物苏州 自在江南”主题餐厅……越来越多博物馆将咖啡、饮食、艺术及文创产品多重融合,展现出文创产业的活力,网友赞叹是“文化和味蕾的双重享受”。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让游客亲手拉坯烧制“无语菩萨”文创,把静态观展转化为动态文化生产,通过“博物馆+时尚”这类奇思妙想,不仅激活了博物馆的公共属性,更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创新融合,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载体,其角色定位正在经历深刻转变。如今,“博物馆+科技”模式的发展,正在不断助力文物从“活”起来走向“火”起来。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数字文物库”收录10万件文物高清影像,配合AR导览眼镜,观众可亲眼见证《千里江山图》的矿物颜料在数字光影中流动重生;南京博物院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复原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让残缺的辟邪神兽在虚拟空间中昂首嘶鸣。这种数字技术既保护了脆弱文物,又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通过新型观展模式,推动了博物馆从“知识传递”向“体验共创”的转型。 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推动着“博物馆+”模式不断抬高文化创意的天花板,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尽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但如何平衡游客体验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仍是行业面临的挑战。例如,个别博物馆陷入“网红化”误区,汉代陶俑顶着卡通头套跳舞,青铜器被改造成滑稽表情包,这种过度娱乐化是否消解了文物的历史厚重感,引发社会各界争议;在一些地区,同质化的数字导览、千篇一律的盲盒文创,难以满足深度文化体验需求,盲目跟风、虚假创新被观众吐槽“还不如看展板”......未来,“博物馆+”模式的“升温”过程中还需进一步解决此类问题,同时,还要通过丰富“博物馆+社区服务”“博物馆+旅游经济”等模式,来构建多维度的文化生态系统,以此来让“博物馆+”模式“升温”更“保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