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要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为指引,深入实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内外”兼修,以学科建设引领就业。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学科建设、内容规划及人才培养,事关毕业生个人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改革开放以来,从“211”工程的实施,到“985”工程的布局,再到“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有效提高了高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存在学科设置脱节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前沿,进而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学非所用”的困境。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区域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科布局,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调整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构建出一个精细化、动态化的“就业-学科”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为毕业生开辟更多高质量的就业空间。 “上下”同步,以政策激励提升就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作为重要的改革任务之一。全会以来,各地政府聚集贯彻全会精神,推出社会保险补贴“直补快办”、租房补贴“一键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减轻就业压力;统筹运用税收优惠、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帮多措并举激发经营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同时,各地各高校也积极牵线搭桥,提供“一站式”服务。据报道,仅今年9月份,各地各高校已开展各类专场招聘会、企业宣讲、政策宣讲会、“直播带岗”等活动5.5万场,为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1093万条。当前,正处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期,各地各高校,更需在服务上要做到更“精致”,在政策上做到更“精细”,在对接上要更加“精准”,确保毕业生能充分就业。 “点面”结合,以精准帮扶充分就业。对于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等毕业生群体来说,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素质提升,他们在专业选择、职业发展和技能培养等方面面临一定的挑战,这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毕业生往往还肩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毕业后不仅要偿还助学贷款,有时还需承担家庭的日常开销。对于这类就业困难人员,习近平总书记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文中强调,要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各地各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建立帮扶台账,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要求,组织实施好“宏志助航计划”,优先提供指导咨询、优先推荐岗位、优先组织培训和就业实习实践,为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