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开发并重,奏响文化事业的 “琴”与“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详细了解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说,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五千多年沉睡着的文明,在现代化发展的滚滚洪流中不断被冲刷上岸,我们只有做好“保护”与“开发”的文章,才能让文物在人民眼前闪耀文化之光。 持续优化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出发,做好保护文章,制定更为科学、全面且具前瞻性的文物保护政策与规划,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文物保护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从《文物保护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山东齐长城保护条例》到《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在优化法律法规建设、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道路上高歌猛进。顶层设计的完善不仅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力保障,其深远意义更在于守护国家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底蕴。 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通过活化利用、科技赋能策略的实施,让传统文物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上海博物馆里看“宋徽宗”在他的繁华盛世里尽情展现他的经纬之才;在南京博物馆里看中华青年如何在风云际会的民国时代救国救难。除此之外,数字藏经洞、云游长城、数字中轴等一系列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项目,为传统文物穿上了科技“铠甲”,构建了新型的文物诠释和传播模式,让传统文物在与科技融合发展之际源远流长。从保护到发掘,从阐释到传播,文物事业发展要始终把科技赋能作为核心动力,主动拥抱科技发展,在新时代的春天里与科技创新“撞个满怀”。 人才建设,让文物“好起来”。《我在故宫修文物》火遍大江南北的背后,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才短缺是桎梏文物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保护、发掘、阐释、传播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不管是80年代从无到有的第一个文物保护专业设立,还是“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科技优秀青年研究计划”,都彰显着我国建设人才队伍的决心。应用于文物事业的人才不仅要有深厚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有前瞻视野和科学素养,更要有对待文物满怀热忱的赤子之心。要积极探索适应文博行业特点的人才管理机制,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创新文物技能型人才的聘用方式,推动建立更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不断激发人才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