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物中寻绎,辉光日新的华夏文明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考察时指出,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 文物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底蕴,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渊源与风采。把文物遗产保护好、传承好、管理好对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初心”如磐,担好文物保护使命。要想使文物遗产“活”起来,保护是基本前提。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日益增强,但部分地方“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低级别文物博物馆保护管理基础依旧薄弱,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加剧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因此,扎实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是根蒂,摸清文物“家底”,系统梳理历史遗迹、文化古迹和非遗文化,为文化遗产保护建立“活档案”。积极建立健全文物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对文物的日常检查和修缮,强化文物保护宣传,增强群众文保意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全方位智能保护体系,为文物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细心”把脉,挖掘文物深刻内涵。“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时移世易,文物传承了岁月的记忆与鲜活的历史,我们要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的敬畏之心,深挖文化遗产内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激活文化基因。《唐宫夜宴》就是以河南博物馆的唐三彩少女俑为灵感来源,通过生动的人物还原和强烈的情感注入,让这群彩绘陶俑从博物院里“走出来”,拉近了人们与文物的心理距离;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与《千里江山图》的时空对话,让观众领略蜿蜒几千年的中国山水,唤醒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创心”思维,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文物是凝固的时间,如何让沉睡的时光重新流淌,需要善用“创心”思维。要利用科技进行文物的研究与传承,例如通过植钙体、咖啡因和茶氨酸等化学分析手段,鉴定西藏阿里象雄时期距今约1800年;人工智能(AI)技术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了马王堆汉墓中的“东方睡美人”辛追夫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全真互联元宇宙体验,让观众通过互动增进对文物的多面认识……科技这把钥匙帮助我们更好地溯源中华文明,同时也激活了文物的生命力,让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我们要在文物中探寻华夏文明辉光,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以文物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