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农业“芯片” 绘就幸福好“丰景”
2024年10月30日,福建福州召开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会议指出,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日益完善,育种创新攻关实现重要突破,种业供给保障能力更加坚实,未来我国将持续推动种业振兴。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种下好种子,才能有好收成,种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粮食的产量与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当下,尽管我国良种覆盖率很高,但仍有很多粮食需要进口,例如西红柿、西兰花等,我国每年消费大豆一亿多吨,而进口量达到9000多万吨。如果我们能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培育出属于中国的种子,将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把握主动权,构建种业市场治理体系。为推动种业振兴,近年来,我国不断在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下功夫,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主要农作物品种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管理工作的通知》、2023年农业农村部推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配套规章的修订工作、2024年农业农村部继续开展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诸多措施,保护了育种者合法权益,更激发了种业创新活力,比如“隆平高科”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维护了其杂交水稻种子的市场地位,促进了种业市场的健康发展。面向未来,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力度,推进种业市场信息公开透明,为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种业发展向“新”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杨凌示范区示范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西585”“西农235”“西农511”等农作物新品种。良种离不开良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了科技的力量,智慧农业平台的搭建能全程对育秧育苗进行网络化监管,让每一颗珍贵的种子健康成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传统产业需进一步升级,必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加强各地交流与合作,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育种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对种业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种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农业“芯片”,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以种业振兴引领中国农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