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就医直接结算 群众便捷触手可及
随着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我国跨区域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再加上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群众跨省异地就医的需求愈发旺盛。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参保群众1.70亿人次,减少资金垫付1429.69亿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01.14%、29.37%。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既是一个个参保人员、一个个家庭的受益,也是政府相关部门以实干交答卷、以实效暖民心。 从跑腿盖章到线上备案,看得见的省时省力。符合跨省异地就医条件的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前首先需要备案。在备案渠道方面,全面取消手工报销需就医地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经办机构盖章的要求,所有参保人员均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和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办理跨省异地就医备案,实现让群众“少跑腿”。在备案服务方面,参保人员既可以查询异地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和全国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查询门诊慢特病资格、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政策及流程告知书,还可以查询跨省直接结算的费用等信息,实现让信息“多跑路”。2024年前三季度,通过国家统一的线上备案渠道成功办理备案878.17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55.64%,相关数据进一步佐证拓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渠道,有望打通群众异地“医靠”的“最初一公里”。 从零星几家到全面开花,看得见的便利便捷。符合跨省异地就医条件的参保人员备案后,需要选择定点医药机构。因此,扩大定点医药机构服务端是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以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为例,2022年在统筹地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全国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用在内的医疗费用,让参保人员在就医地点上有了更多选择。同年,政府相关部门将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从医疗机构扩展到医药机构,实现定点零售药店100%全覆盖,让参保人员在购药途径上有了更多选择。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达63.71万家,较2023年底增加8.67万家,增长15.75%,相关数据进一步佐证扩大联网定点医药机构的覆盖面,有望打通群众异地“医靠”的“中间一公里”。 从住院起步到全盘发力,看得见的实在实惠。符合跨省异地就医条件的参保人员备案、定点后,就进入了诊疗环节。2016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国范围内启动;2020年,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国范围内启动;2022年,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国范围内启动。2024年,在最初的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病种的基础上,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新增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病种,满足更多跨省门诊慢特病患者的诊疗结算需求。今年前三季度,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622.07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63.84亿元,分别较2023年同期增长224.91%、242.99%,相关数据进一步佐证拓展跨省就医直接结算保障范围,有望打通群众异地“医靠”的“最后一公里”。 费用不垫付,报销不跑路。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关系群众利益、符合群众期待,是民之所呼,也是政之所向。但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未来还需久久为功,一年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让人民群众的跨省异地就医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通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