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创新和谐基底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成功设立的国际日。2013年12月6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通过有关人类住区问题的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和奋斗。 产业智造提速,“燃引擎”助力经济发展。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是城市实体经济的基础,高端智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更多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在新赛道上迸发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东风导弹、5G、高铁、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显著成绩的出现表明了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大步迈进,迸发提“速”的澎湃力量。 生态底色提亮,“护青山”保持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城市居民的共同心愿。可如今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城市病”的出现为各国敲响了警钟,可持续发展成大势所趋。在时代考题面前,我国城市治理者在实践中已逐渐形成共识: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尺,以绿色为底色。近年来,我国在发展中平衡产业、资源、能源、生态和碳排放等之间的关系,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城市转型发展。口袋公园成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绿色交通体系、低碳节能建筑让无数外国旅客流连忘返……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故事频频上演,展现出我国为实现城市更美好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为城市生活共谋更加美好的未来,正是世界城市日的意义所在。 城乡融合提质,“伸援手”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融得进”、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难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只有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等实实在在的举措落实到位,才能不断促进农产品增量、农民增收。近年来,全国各地推出一项项措施,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空间更广、质量更优:实施智能制造、家政服务等吸纳就业支持举措;持续做好“春暖农民工”等行动,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基层;深入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促进农民工“以技增收”……城乡融合不是要用“城”把“乡”融掉,而是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和内生动力,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同时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守住农耕文明、乡村文化的根脉。 推进城市智慧化发展、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打造“韧性城市”基础。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发展,让城市更加宜居、智慧,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