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文化强国之路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熠熠生辉,蕴含了无数伟大的智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锚定2035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薪火相传”之姿,传承千年文脉的智慧;以“正本清源”之态,积蓄千锤百炼的力量;以“守正创新”之势,谱写继往开来的篇章,争当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发扬者,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探源文化根脉,以“薪火相传”之姿,传承千年文化的智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三皇五帝到人民共和、从殷墟甲骨到简体中文、从红山文化到红色文化。五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始终奔流不息。仰望历史星空,脚踏深厚大地,发掘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文化是对历史文化的回溯追寻,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从探源之旅中感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传承之路上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研学之途中感悟中华文脉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用心用情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深耕文化沃土,以“正本清源”之态,积蓄千锤百炼的力量。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三山五岳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长城、运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悠悠岁月长河中,沉淀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他们是中国人思想观、道德观、社会观的生动体现,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源泉。“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系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学习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让百姓看到更多《只此青绿》般的视觉盛宴、让《三体》等文学作品扬帆出海,让更多的中国声音传得更远更广,把“我们的故事”变成“世界的故事”。 赋能文化新质,以“守正创新”之势,谱写继往开来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通过声光融合“击缶而歌”,敲响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将中华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精华同当代冰雪运动完美融合;2023年杭州亚运会,科技与美学结合的《水润秋辉》以良渚玉琮为原型创作出的“水玉琮”现身舞台,展现了一场古今文化的对话和穿越……像这样融合了科技、文化、历史等元素的创新正不断涌现。未来,我们仍需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致力于探寻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借助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推动文化与技术联结、与创意嫁接,强化光影、5G、3D、VR等现代化科技的使用,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从而发展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