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经济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
日前,自然资源部宣布了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累计完成了480万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面积。矿山生态修复的辉煌成绩展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显著成果,也反映了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实践。保护与发展并行的理念已经被时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道路。在这些成功经验的指引下,应继续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将经济答卷写在更多的绿水青山之间,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生态修复成果显著,得益于科学理论的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各地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生态致富”的典型案例层出不穷。例如,无锡的太湖治理项目净化了水质,吸引大量游客,成为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客厅;徐州的云龙山生态修复使这里绿树葱茏,成为旅客观光的胜地;溧阳实施“农村公路+旅游”工程,构建了“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的旅游格局。这些案例都展现了生态环境改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证明了理论指引对于协调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必要性及有效性。 治理环境任务长期且艰巨,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修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当前,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开展各类生态修复工程。如自然资源部公布的典型案例所示,各地开展的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诸多挑战,如政策落实、资金使用、监管及治理效果等。参与者必须克服这些困难,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才能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科学筹划的关键,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资源和经济基础差异显著,简单的模仿和套用难以成功。因此,必须加强前期统筹规划,深入实地调研,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推动绿色发展。例如,某地在发展期间提出的“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论述,便是因地制宜科学筹划的典范。该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富民之路。这一经验表明,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并利用好生态资源,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谱写出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 发展无止步,保护需始终贯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保护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各地生产矿山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生动的范例,也为未来的生态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从观光胜地的打造到旅游大格局的构建,再到“山海经”的实施,都展现了生态修复的巨大潜力。坚持这一理念,有助于推动社会各界形成共识,推动生态修复工作迈向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