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儿童享受到不“流动”的关爱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0至17周岁儿童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儿童规模约为7109万人,这意味着,每4名儿童中就有1名儿童在“流动”。 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在教育、医疗、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不同程度障碍。部分流动儿童还面临监护能力不足、心理健康关爱不足、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城市和社区融入困难等问题。这不仅是家庭之痛,也是城市之殇!如何让流动儿童“留”的安心,是牵动整个社会心弦的民生问题。 聚焦流动儿童权益,让流动儿童留的有保障。近日印发的《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发展保障等6个方面,梳理出19项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具体内容,并要求各地对照基础清单制定并发布本地区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清单。文件下地行走,需要相关部门协同发力,将关爱流动儿童作为日常工作抓起来。一方面,要求政府各部门抓紧开展流动儿童精准监测摸排工作、建立翔实完备的流动儿童信息台账,探索符合本地特点的流动儿童权益保护模式,确保政策成果全覆盖落实落细,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流动儿童。另一方面,政府既要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也要谋划长远的发展,着力推动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资源配置、城市治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系统性的突破。 聚焦流动儿童成长,让流动儿童留的有发展。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外来务工群体,最纠结的是子女的教育成长问题。《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各地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普惠性各学段教育供给,尤其要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就学政策,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兑现这一要求,不只是教育部门的独角戏,需要多部门协同配置公共资源。一方面,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完善就学政策,保障流动儿童入学机会。另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倡导社会关怀,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用心用情关爱流动儿童教育发展。 聚焦流动儿童生活,让流动儿童留的有认同。除教育问题外,很多流动儿童来到陌生的城市,还会面临着城市融入难、社区融入难、朋辈交往难等问题。为此,《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广泛动员企业、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通过开展城市文化介绍、社区环境熟悉等活动,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一方面,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如亲子活动、社区交流等,扩大流动儿童生活圈。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流动儿童参与志愿服务、兴趣小组等社会活动,拓宽流动儿童社交圈。另一方面,开展文化教育、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当地的文化,拓开流动儿童文化圈。凝聚多方合力,共同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让流动儿童享受到不“流动”的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