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江湖“绝活儿” 中医药发展更“有底儿”
近日,“苏中医·行世界”文化市集在南京正式启幕。这次文化市集活动是中医药行业进行的有益尝试,通过现场“交流碰撞”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迈进世界舞台。 不知何时,人们生活的“江湖上”出现了“熬夜快乐水”“清热祛湿茶”“提神醒启茶”等“中里中气”的茶饮,与一般的茶饮不同,这些茶饮不仅有“面子”,让人眼前一亮,而且“里子”扎实,不止在乎感官享受,还具备一定的“养生”功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由此,要盘活“沉睡的中医药”,深研科技创新,与时代接轨,站稳文化阵地,在传承中坚守,在传播中创新,坦然接招,出招必胜,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出中医药强音。 夯自身,出实招,练好传承创新的“绝活儿”,为中医药发展增添底气。《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有言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探其渊薮,先中医后成药,不仅要看到推陈出新的“药引子”“新方子”,还要看到无数医者一辈子的匠心坚守与代际传承,如同U盘一般,一端连着草药田地“江湖”,一端连着医药学实验室,在古书馆内寻找“蛛丝马迹”,在实践中练就高超“针灸级”医术,也正是如此,中医药才能够发展延续至今,并且壮大成长。“将当归、黄芪、红枣、枸杞一起泡水喝,便能补脾养胃、补血活血。”随着一代代中医深耕科技创新沃土,越来越多的“中药土方”便频频出现在诸多生活场景,引领“新健康”消费热潮,打开人们生活新方式。 谋发展,出新招,练好文化传播的“绝活儿”,为中医药发展擦亮底色。从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到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从“医者”扁鹊到“神医”华佗,中医药作为一张延续至今的历史“名片”,已然成为无数华夏儿女烙印在骨子里的不灭印记。中药味苦,中医为仁,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以一句“黄帝内经传百世,伤寒杂论惠千秋”得以“封神”。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擦亮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色,下好“文化之棋”,布好“传播之种”,一方面,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入社区,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放大声量,讲好中医药文化的好故事、新成果,将这张中医药文化“名片”越擦越亮。另一方面,要让中医药文化与世界接轨,促进“数字化”“国际化”转变,大踏步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中医药魅力,传播好中医药文化理念。 诚哉斯言,中医药发展想要走得更稳更实,少不了政策护航、法规保障的“绝招儿”。当前,中医药发展存在知识产权意识不高、法律纠纷众多、创新动力不足的困境。在这种制约下,从业者研发新药方容易权益受损,药企也不敢投入资金,一些民间医术也只是通过家庭传承,并未收到法律保护,长此以往甚至有“灭绝”之危险。因此,亟须依托政策法规的“硬招”,界定区分好公共与私有的中医药知识产权,向公众普及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在社会面进行宣传;与此同时,还要多倾听从业者的意见,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积极补齐短板,重视中医群体激励保障,营造良好的中医药研发氛围。 药企敢投入、中医敢研究、中药敢出新,相信在这种务实的“江湖”中,我国中医药一定能够“化有底为动力”,持续火爆出圈,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