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推进宁静小区建设
近日,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的《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旨在指导各地高质量创建宁静小区,推动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加大社会生活噪声源头防控和社会共治力度,共同维护居住小区生活环境和谐安宁。 宁静小区建设事关居民的切身利益,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保障健康生活、探索防治噪声污染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居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一环。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宁静小区建设的重心也在基层,基层是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后一公里”。面对既要有烟火气,又要静得下来的小区建设难题,推行自治、法制、德治“三治”融合,不仅是建设宁静小区的解题“密码”,更是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实践。 以“自治”为基,拧紧居民“一股绳”,激活居民参与“源动力”。建设高标准的宁静小区,除了对小区的基本条件、物业管理水平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居民有较高的参与度。在小区内,居民既是噪音的制造者,又是噪音的受害者,每位居民都向往宁静和谐的居住环境。小区的声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离不开居民的群策群力,要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积极作用,发动小区内党员、网格员、志愿服务团队等群体,深入居民住所,商铺等场所,宣传普及宁静小区建设理念,让宁静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搭建居民参与创建与维护宁静小区的平台,鼓励居民加入到调解邻里间噪音矛盾纠纷的队伍中,携手并肩守护小区的宁静,同时守护内心与社会的宁静。 以“法制”为纲,拉好噪声“警戒线”,增添保障宁静“正能量”。宁静小区的建设进程如同一辆快车,只有通过牢固的法治化轨道,才能稳健的运行。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生效实施, 国家鼓励开展宁静小区创建。2023年2月,江苏省检察院与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开展了噪声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集中查处一批噪声污染违法案件,推动12个设区市政府完成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噪声污染监管部门指定工作,省域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居民的“安静权”得到有效维护。要确保相关法律条款有效落地与实施,基层的法治建设步伐必须协调并进。基层干部作为宁静小区建设的直接推动者和执行者,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普法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用法维权、依法自治思维,为宁静小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以“德治”为先,树立道德“指向标”,打造和谐安宁“舒适圈”。“德治教化”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宁静小区建设应与公民道德建设同步推进,从“以文养德、以规促德、以评立德”的方向探索实践路径。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以德聚人、以德育心,用德治力量为宁静小区“加码添力”。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居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让居民在处理噪声矛盾纠纷时,能够多一些宽容的沟通,少一些暴力的对抗。同时要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和谐邻里”等评选活动,为居民树立看得见、学得来的典型,通过表彰奖励、宣传报道等方式,激发居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维护小区宁静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