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文艺之花 共筑文化繁荣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重新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之源。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实践创造力、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历百折而仍向东”。时至今日,“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对新时代建设依然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和创立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寻找新的不竭的精神动力。从由先进知识分子发起,发端于文艺领域,在中国社会上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新文化运动,到由伟大建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共同构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它们都是促使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的重要元素,是促进中国人民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料,值得深挖实学、攫取进步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精神的复兴。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民族不能失去先进文化,人民不能失去精神力量。 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唐朝白居易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艺大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他们根植于人民、立足于社会,因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触及人的灵魂的,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要“泽及当时,名留后世”,就要有“忠君爱国,守正恶邪”的操守,能够历尽磨难,“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最后达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文艺作品的创作,不是简单的复刻,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文艺产品,才能实现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然,这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要持续焕发新活力,不能只依靠其本身的优秀和历史沉淀,还要通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让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起来,让历史“活”过来,让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