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水资源配置,筑牢水安全屏障
9月24日,以“共促未来水安全”为主题的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在北京开幕。水利部数据显示,我国在近十年经济规模几乎翻一番的情况下实现了用水总量的零增长。这背后意味着是我国对于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变革和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 十年来,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我国首先确立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这不仅是对过去粗放式用水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在此前提下让我国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初步形成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大大增强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项目,它有效地解决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另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到达90%,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体现了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坚定决心。 十年来,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关于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引入了数字化技术,实现农田灌溉的自动化、高效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管理。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灌溉的精确度,也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还可以通过实时监控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数据,帮助农民更好地打理农作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超过7000处,灌溉面积达到10.75亿亩,灌区有效地保障了粮食产量,也缓解了水资源的压力。 十年来,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我国推行了河长制、湖长制,来治理地下水超采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实施,明确了各级人员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责任,建立起了责任制和考核机制,来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这些努力让江河湖泊的面貌恢复了原样,还有关于华北地下水超采的问题也得到了控制,让地下水位整体回升,让许多曾经干涸的泉眼重现生机,这些制度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北京市通过严格的治理,成功的恢复了一些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贡献。 迈入新征程,贯彻新理念。我们应当继续把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上当成重心,要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让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可以通过立法来明确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和转让权,或者健全市场化的水资源的交易体系,让水资源在不同用户之间的合理流动;同时注重科技创新,推广节省水技术和设备的应用,让社会整体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社会共治,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