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籽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点点星斗,点亮无垠苍穹;民族齐聚,矢志华夏同辉。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各民族团结一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筑华夏文明。 民族团结同舟共济,汇成浩瀚汪洋。“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响遍全国、耳熟能详的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各民族同胞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经历了抗日战争、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历史的风雨将各民族的心紧密相连,各民族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才能让中华巨轮乘风破浪驶向远方。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建成数百个“石榴籽家园”。元宵灯谜会、新年联欢会、民族趣味运动会等特色活动,成为各民族同胞的交流平台。通过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牢牢扎根,中华民族在风雨飘摇中的信念永不磨灭、生生不息。 百花齐放文化交融,奏响和美乐章。 “北疆之北是我的阿勒泰,她是狂野的梦,她是山野的风。”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走进北疆黄沙戈壁和广袤草原深处,侧耳聆听哈萨克族人民的心声和思考。粗粝和质朴是哈萨克族牧民的底色,他们总是洒脱自在又坚韧顽强,也代表着他们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大漠雄鹰伴驼铃,响彻文明古丝路;藏獒牦牛尖角和,神秘雪域放荣光。丝绸之路上无数文物见证着历史,展现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力量。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中华文化是古往今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文化认同才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因此,要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在借鉴中创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齐源中华携手并进,共绘宏伟画卷。回望过去,千百年前,文成公主以和亲行动谱写了藏汉之间的千古传奇,奏响了中国黄土地上“藏汉一家亲”的美丽颂歌。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华民族踏着先人的足迹,奋勇前行,针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帮扶共建行动仍在继续。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为此,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改变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同时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市场基础条件得到改善。中国铁路为使藏族学子能平安、顺利、温馨回家,从学生进站乘车、全程引导,到单独为学生们办理检票进站,与列车上工作人员办理详细的交接工作。一系列精细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暖心服务,是国家热心服务藏族同胞的温情流淌,同时也传递出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奋进,共同发展的精神风采。 岁月流转,民族不朽。在历史长河中,五十六个民族相互依存,彼此融合。民族团结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期待各民族共同见证石榴花开,共同浇灌出更加丰硕的“石榴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