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先锋e评 > 正文

千年治水智慧,启迪未来水利发展之路

2024-09-06 作者:珊瑚镇 刘琦 浏览次数:

93日,我国又有4个工程入选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38,成为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历史悠久的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功能丰富的砌石引水堰坝徽州堰坝-婺源石堰,景色如画的灌溉体系汉阴凤堰梯田,设计精巧的有坝引水灌溉工程秀山巨丰堰,今年入选的这四个灌溉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今水利先贤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是我国科学文化与传统文明协同发展的典范,更为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贡献了中国力量。

溯千年历史,治水智慧生生不息。灌溉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灌溉历史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自古就有“治国先治水”、“用事者争言水利”等治理主张,从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开始,我国的水利事业就不断发展,黄河、长江流域的灌溉系统,如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河姆渡灌溉系统等都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秦汉时期,随着铁器出现,生产力不断发展,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与农耕文明紧密结合,引水灌溉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对粮食增产和人口增长都起到了推动作用。隋唐以来,随着农田灌溉工程发展南移,江南经济不断繁荣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经济和人口重心逐渐南移。宋元明清修建的都江堰、灵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王祯的《农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漕河议》为水利科技的进步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悟水利文化,生态治理精神薪火相传。从古至今,兴修水利都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大事。古代水利工程的核心价值观是“开物成务”、“兴利除害”。水是万物之本,尽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依然存在洪水等水患灾害,因此要“因其利而往之”,墨子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力,除天下之害”。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利民,这些古代先贤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想实现水利工程的惠民作用,就要“避水之害,求水之利”,化水害为水利才是水利工程的真正内涵,发挥人的主动性,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理,从“防治”到“善治”,统筹好水利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学开发利用,发挥好水利工程泽被后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行创新大道,谋划新时代水利惠民良策。灌溉遗产名录的荣耀入选,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向世界缓缓展开千年古国在治水领域的传统智慧与科技成就。灌溉工程,作为农业繁荣的基石,其深远影响跨越时空,滋养了土地,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内核与民风民俗,集历史文化之深邃、实用价值之广泛、美学享受之高雅、经济价值之显著于一身。此举既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国际展示,也是向全球伸出合作之手,共谋治水新篇章。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指导,新时代的水利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与任务。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引领着治水理念的深刻转变。在此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结合生态治理的科学理念,依据地域特色,有序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