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日前发布了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和桂林喀斯特,涉及古生物学、地貌和地质活动过程等领域。 地质遗产地记录了地球演变的重要阶段,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重要桥梁;加强地质遗产保护是对自然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促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地质遗产保护,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通过分享宝贵经验与成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入探索地质遗产,挖掘其无尽科学价值。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的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这一被誉为“植物庞贝城”的遗址,这里发现了50多种植物化石,展现了二叠纪成煤森林的丰富物种多样性,为科学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材料和视角。深入解析这些化石可以加强我们对古生代晚期植物生态系统的理解,为当今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恢复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强化与全球顶尖地质科研机构合作,促进技术交流和数据共享,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科研舞台上的话语权,提高我国在学术领域的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推进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 加强地质遗产保护,释放地质遗产的现代能量。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作为世界知名的恐龙化石发掘地,已出土200多具恐龙及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实证,也成为生动的历史文化符号,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要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就要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发掘其深厚的历史价值。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地质遗产保护与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通过高质量的科普宣传作品,让公众更深入了解并珍惜这些无价的自然与文化宝藏,使古老地质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守护地球之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桂林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塔状岩溶形式,成为桂林山水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然的美景和巨大的科普价值,见证着地球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为全球岩溶研究提供了经典范例。然而,如何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取得平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地质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保护为首,合理利用为辅,将其作为环境教育和科普的重要资源,使更多公众感受到地球历史和自然演化的壮丽与奥秘。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地质遗产和自然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共同守护自然馈赠的珍贵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