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中国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再到秦汉直至现在,每个时代都孕育着其独特的文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广阔的疆域也创造了一个个瑰丽的自然遗产。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真情守候华夏文明瑰宝、保护历史文脉。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既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也见证了中外文明的水乳交融,更成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无声后盾,增强了14亿多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要统筹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到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充分发挥作用。 在植根群众沃土中赓续生命力。“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历史文化遗产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归宿。阳春白雪终将曲高和寡,皮影戏、华阴老腔、西安鼓乐、川剧变脸等表演出现在群众身边,被更多人接受并接力传承,《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走红,吸引更多人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领略中华文化的内涵,并带动了持续性的“博物馆热”。要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心里、顺应现代生活,开发精美实用的文创产品,与现代生活寻求“共鸣点”、提升“匹配度”。 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后人,因此,我们需要在社会发展的新征程上,肩负起“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的责任,加强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守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把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完整地留给后人,让此番美景,可以流传给后人共赏。让他们在领略这跨越千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同时,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