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先锋e评 > 正文

在保护中发展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重绽光芒

2024-08-09 作者:曲霞镇 程银萍 孙雨凡 浏览次数:

近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守护在先,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事关国家文化安全的命脉。要秉持“守护在先”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良渚古城遗址经过整治保护后成为呈现五千年文明景观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稻田景观、水城门等奇特的文化景观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三星堆古遗址通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持续奋斗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添实证,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瑰丽窗口,这些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在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领域的不懈努力和责任担当。在守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需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从大局出发进行统筹协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从上到下的整体规划体系,更好的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科技赋能,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科技赋能已成为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手段,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在传统人力之外,需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近年来,借助大数据,保护传承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事例可见一斑。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独特魅力;安徽黟县西递宏村借助VR和AR技术,将徽州古村落的街景完美复原,在游戏中一比一进行呈现,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化身玩家,通过数字化表达方式认识和了解徽派建筑;“寻境敦煌”围绕莫高窟第285窟作为数字敦煌资源库首个深度文化知识互动项目,游客们佩戴VR设备,身临其境接受敦煌壁画线上知识讲解互动及线下VR深度体验。提高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科技化、规范化水平,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交流,有利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焕发新活力。

交流互鉴,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开放包容、天下大同的文化胸怀,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千百年来留下的文化、自然瑰宝,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文明交流的绝佳介质。中国与洪都拉斯相关部门间签署关于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协议;中法双方就《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国与埃及共同商讨中国重庆白鹤梁题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历史遗迹虽各处一方,但依旧能跨越万里“握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积极同各方加强交流合作,始终以负责任态度参与世界遗产领域全球治理,为推动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不断书写“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