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华文化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传承交流中生生不息,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从五千年的文化遗产中回溯历史,在“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青铜器里,我们窥见古人对天地万物的启蒙认知;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实证”的良渚玉琮里,我们触摸礼仪之邦的温润仁厚,在“通达千里,运化古今”的大运河涛声中,我们聆听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谐乐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也犹如点点繁星,点亮我们心中文化自信的那盏灯。 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越来越多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握历史脉络,以文培元、以文立心,把作品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让思政课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用文化的价值引导学生感知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在学思践悟中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美育”课程走进乡村学校,以唱歌、跳舞、画画、乐器演奏等美育课程为支点,撬动农村孩子心中文化的杠杆,在他们的心理种下文化的种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注入蓬勃动力。我们还看到,大江南北书香正浓,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文化游学愈发火热,基层文化惠民活动叫好又叫座……文化有了继承和发展,才有弘扬和繁荣,我们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更浓了。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努力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更有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助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文化+”成为一种趋势。“文化+科技”催生了湖南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天津滨海新区智慧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数字文化产业,让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活”起来;“文化+旅游”持续拉动消费新潮,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China travel”、“city不city”、“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掀起中国旅游热的一阵又一阵浪潮,外国游客用镜头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化+游戏”令人耳目一新,越来越多国产游戏主动应用和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网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增强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