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闭幕式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大赛设数字建造、物流与货运代理、电子技术、电气装置、光电技术等18个赛项,以数字技能和高精尖项目作为主要比赛项目,我们必须认识到新时代人才建设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必须要全方位培养人才,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更多“大国工匠”。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高技能人才是中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生产创作的重要力量。上层研发离不开前端运用,高技能人才是把中国智慧转化成中国力量的重要载体,要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坚实支撑。要深刻认识到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发扬精神谱系,以“工匠精神”把握思想之舵。“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可抵山高路远”,成为高技能人才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少不了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付出,没有“择一事终一生”的热忱,就没有肯学肯干肯钻研的专注;没有“干一行钻一行”的执着,就没有“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从“伟大建党精神”到“延安精神”,从“西柏坡精神”到“照金精神”,我党之所以“能”,是因为在长期实践始终注重发扬精神谱系,汇聚精神力量。我们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就要持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坚定理想信念、不懈努力奋斗,以技能成才,用技能报国,为“大国工匠”队伍建设汇聚思想动能。 完善培养体系,以“产教融合”搭建成长平台。当前,全国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要有量变引起质变的战略眼光,激活人才储备的源头活水,方能为高技能人才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社会衔接度不足,专业与产业脱节,教育和生产相悖,要破解技能人才培养困境、人才队伍结构性难题,就要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需求市场导向作用,总结提升工学一体、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培育大批储备性人才,为“大国工匠”队伍建设提供人才蓄水池。 完善激励政策,以“制度保障”解决后顾之忧。“水博士”“买论文”“评职称”,学术造假是职称评定制度僵化带来的衍生物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要坚持个性化与精准化并重,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技术成果转化的导向作用,形成有利于技术人才的评价体系。深入贯彻落实“新八级工”制度、企业自主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更大限度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同时要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让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物质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