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追授徐利民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徐利民,生前系浙江省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徐利民用自己的生命生动展示了基层奋斗者勇于拼搏、不求留名、但求利民的时代风采。 坚持守正创新,牢记使命担当,推动上山文化传承发展。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它是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其重要性不可不重视。在浙江上山遗址,被发现的“万年稻米”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但没人敢相信,推动上山文化、“万年稻米”走向世界的是一位基层宣传干部。徐利民就任浦江县委宣传部部长后,通过到上山遗址博物馆等地调研,不辞辛劳,多方走访,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同时敏锐抓住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契机,广泛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邀请袁隆平先生,为上山文化传承弘扬出谋划策,不断创新推广思路,将农耕文明考古与现代农业科研结合起来,吸引更多人来关注上山,擦亮了“上山文化”品牌。 坚持发时代声音,做时代见证者,以宣传解难题促发展。在机关单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着能说但不会写的尴尬,这是一大弊病。好干部不仅要会干事,还要会写作,练就“笔杆子”。徐利民在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经常晚上“开夜车”,写好文章拿到县委报道组“投稿”。徐利民到了仙华村,发现空气好、环境好,一个小小浦江县城,却来了很多上海人,觉得这肯定是新农村的新趋势。那是在民宿还是件新鲜事的上世纪90年代,徐利民连写3篇稿件,不仅打出了仙华山民宿的知名度,也让更多浦江老百姓开始试水这一新生事物。直到现在,仙华山依然是热门民宿目的地。徐利民不仅利用手中的笔热情歌颂他所热爱的家乡,同时对浦江发展中走过的弯路也直言不讳。在报纸上发文直指当地城市规划与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相违背,指出浦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直面困难,直指症结。对组稿的每个观点、标题,徐李民都要反复推敲,其中一篇甚至修改了31稿之多。徐利民始终把握时代里浦江发展的关键节点,助力其发展。 坚持不求留名、但求利民,用真挚情怀为民办好实事。徐利民对上山的爱、对老百姓的爱刻入骨髓,让他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做成。面对乡亲们的用水难题,他决定修建一个可以为14个村供水的水库,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水库建设地点,他带领同事们,冒着炎热酷暑,爬遍了虞宅乡所有的山头,对征地搬迁不理解的村民,他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登门沟通,短短两年,徐利民就带领大家完成了深清源水库的建设,如今,即便是在干旱季节看,潺潺的流水也能直接流进了老百姓家里,而徐利民为民利民的大爱,更流进了百姓们的心里。正如他自己常说的:“认真能把事儿干成用心才能把事儿干好,用不用心老百姓能感受得到。” 为政之要,重在实干。党员干部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从上山文化的有力推动到用笔杆子发时代声音,从为民做的每一件实事好事到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徐利民这位人如其名的“泥土干部”,每一项工作无不透露着一份利民情怀。我们要以徐利民为榜样,忠于职守、迎难而上、甘于奉献、为民利民,将榜样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