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现场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提到“2019—2023年,全国增设养老、托育、便民市场等社区服务设施6.8万个”。跃升的“大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社区老百姓的“小确幸”。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社区,能否将社区百姓所盼所需的公共服务融入万家灯火、送进千家万户,既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 开展好全方位体检,让问题见边见底。目前,全国有60多万个城乡社区,各具特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呈现出千姿百态。要为这些服务设施制定合适的改进策略,首先需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虽然考察的对象是设施,但实质上更是对民意的探寻。在考察时,我们应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将群众关心的事务视为重中之重,深入到群众中去,聆听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精确调研各项服务设施。要系统排查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设施、养老服务及幼儿托管等,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为社区服务设施的规划与服务提供明确指引。 实施好嵌入式建设,让设施可及可感。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创新性地提出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的概念,倡导在社区公共空间内,灵活地通过新建或改造方式,巧妙地嵌入功能性设施和贴心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灵活性,根据社区的具体条件和服务资源,巧妙地结合新建、改造和提升等手段,将各类服务设施有机地融入到社区中。考虑到基层资源的有限性,必须突出重点,紧盯“优质”和“普惠”两大目标,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儿童这两大特殊群体,确保养老服务、少儿托管、家政服务、医疗康养和健身休闲等居民最期待的服务能够真正进入社区,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让服务真正贴心、到位。 实行好一体化管理,让服务走心走实。社区服务设施不仅要建得好,也要管到位、用得顺。在建设服务设施的同时,要同步谋划社区服务设施“建、管、用”一体化衔接机制,明确建设、管理、运营、使用等各方责任链条,避免出现建设缺陷、管理缺失、服务缺位等情况,真正让每一处承载百姓期盼的“小设施”发挥出“大价值”。在具体管理运营中,应充分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力量,鼓励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志愿团队、小区物业等主体参与服务设施运营,探索“社会机构市场化运营+志愿团队补充式服务+社区物业兜底性保障”的多方管理格局。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重倾听居民百姓的心声诉求,探索建立老百姓“点单评单”的监管评价机制,根据居民百姓的满意度决定“谁来服务”,确保服务价格亲民、服务质量专业、服务态度走心,让社区百姓“有事就来、没事想来、愿意常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