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淀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财富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重要支撑。 保护为要,让文化遗产“守得住”。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明的载体,它记录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与梦想。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民族记忆,传承我们的精神基因。无论是黄瓦红墙的紫禁城、河北开元寺的料敌塔还是隆兴寺的千手观音,他们的修复让我们惊叹于技术的进步,更引人深思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道。不仅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措施并严厉打击破坏文物的行为,还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壮大非遗传承、技术修复等专业的人才队伍,构建保护传承的严密体系。 守正创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保护文化遗产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认同并热爱自己的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非遗传承需搭上“互联网+”快车,“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实现从“破圈”到“出圈”,从大热IP《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京剧、脸谱等文化不断对外输出,非遗传承紧跟时代,不断激活自身发展因子,创新内容和宣传形式,筑牢文化自信,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面向未来,让非遗精华绽放光彩。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和“魂”,要取其精华,发掘其深层次精神内涵并发扬光大。自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不断不断探索传播非遗文化的发展之路,让非遗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者与讲述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其融入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让我们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用文化“软实力”,打造国家发展“硬实力”,让文化遗产成为推动发展的活水源头,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