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走进水稻田边,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流,详细询问春耕备耕等情况。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察粮情、问农事……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的“国之大者”。 执“生态之笔”,守耕地“红线”,落好“藏粮于地”的“引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硬基础”,只有把耕地保护好,才能端稳“中国饭碗”。要保护好耕地,一要保护好耕地数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唯有守住耕地数量不退步,让农民有地种、让群众有饭吃,方能实现粮食安全正向闭环。二要保护好耕地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始终绷紧思想弦,拉满行动弓,压实责任链,采取硬手段、打造硬实力,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土地支撑。 执“人文之笔”,描惠农“主线”,写实“种粮为民”的“主旨”。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农业与数字科技摩擦碰撞出火花,衍生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一系列新业态农民群体,粮食生产也从曾经的“靠天吃饭”演变为如今的“靠人吃饭”。因此,农民群体的权益保护变得尤为重要,换言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是保障国家的“米袋子”。为充分激活种粮农民内生动力,惠民政策、生产补贴等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不可或缺,农民“衣食足”,国家才能“仓廪实”。与此同时,要积极落实农民种粮技能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培育,采取“老带新、新促老”双向人才激励制度,锻造出一支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源源不断输出新生力量,生生不息赓续“禾下乘凉梦”。 执“创新之笔”,绘科技“干线”,巧缀“藏粮于计”的“结语”。从传统的刀耕火种到如今先进的农机装备,从育种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到攥紧中国种子的坚定不移,农业技术创新,中国一直在路上。我们深知科技是巩固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最大抓手,因此无论是对于产能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还是对于农业生产管理新模式的尝试探索,我们都未曾有过一丝懈怠与动摇。而广大基层干部紧贴土地,更当走进土地、深入土地,学会于实践中提炼总结乡村一线生产经验,加强自身农产技术理论知识学习,紧密联合乡村实际普及高新农产技术,提升农民群体科技理解力、掌握力,提高当地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粮食生产和土地升级中,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