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对粮食安全问题作出重要指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但也要看到,当前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各地要主动担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写好“藏粮”文章,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行稳致远。 写好“藏粮于地”文章,走稳“耕地保护”之路。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保证耕地数量,要严守耕地总量,坚持“以补定占”解决占用耕地问题,认真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18.65亿亩耕地任务。在确保数量的同时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部署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投资补助水平,解决配套资金困难的短板,健全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将耕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要重点做好撂荒地和盐碱地的文章,挖掘后备耕地资源,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耕地保护生态治理要立足土空间适宜性差、生产生态功能失衡等问题,从部门合力、政策对接、区域协同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格耕地生产空间的用途管制,守好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两条红线。 写好“藏粮于技”文章,走稳“科技创新”之路。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也是提高粮食高产稳产的关键。推进高水平种业创新,要牢牢抓住种子这一要害,瞄准保障粮食安全供给的重大战略需求,通过自主研发、种质创新、良种繁育等举措,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农技关键“卡脖子”瓶颈,筑牢种子安全防线。立足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的状态,要加快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推广,瞄准现实农业生产需求,加大智能装备、农产品初加工装备的研发力度,完善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政策,着力提升农机装备科技化水平,为提高粮食增产提供物质“硬支撑”。此外,要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推动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研究和农民的乡土智慧相辅相成,着力打造农技创新生力军,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源头活水。 写好“藏粮于策”文章,走稳“政策护航”之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有大国“粮”策的加持和护航,既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要确保地方抓粮的主动性。打好“政策牌”,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要注重合理确定各类粮食最低收购价,优化农民的粮食和农机补贴,扩大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做到“价格+补贴+保险”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地方抓粮工作,要健全粮食安全保障责任机制,压实责任和强化扶持“两手抓”,既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也要在政策制定上有针对性地加大支持力度,让地方抓粮有动力、有活力。202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表决通过,并于2024年6月正式实施。专门保障法的设立为国家粮食安全工作夯实了法治根基,更为强化政策护航维度提供了根本遵循,牢牢立足粮食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切实筑牢粮食安全政策保障,我们必将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上勇毅笃行、长风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