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5部作品摘得桂冠。它们是讲述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三代建设者在青藏高原耕耘建设的《雪山大地》;人到中年到村庄经营民宿,见证了乡村深刻变化的《宝水》;探寻民族历史记忆与诗意传奇的《本巴》;描述革命年代地下党执行危难斗争任务的《千里江山图》;女警察探究复杂人性,追问生活真谛的《回响》。 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中都有一些相似的特质,那就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作品折射的时代精神。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抽象架空的世界,而是能时刻感受到时代背景,以及时代背景对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影响。这些作品有的展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个别村镇的变化,以小见大,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在乡村建设时期各方面的变化;有的展现了革命年代奋不顾身的共产党人“焦灼乱世,躬身入局”的英勇无畏,让人们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体会他们的一腔热血;有的以全景式的视角,带读者领略藏族牧民在时代发展中生活的变迁以及建设的艰辛。 读来这些作品,我们感受到的是震撼,它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史书,以局部案例展示大环境下的发展与变革。纵观历代文学作品,不难看出,那些激发人们爱国情怀和民族斗志的作品,都能够刻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仿佛能够目睹当时的战火硝烟和奋不顾身。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也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思。研究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历史和精神力量。 这种具有民族性、爱国性的作品给了文艺作品一种鲜明的导向:优秀的作品一定是能够做到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的。文学家除了塑造供人欣赏的艺术作品,更要具有社会担当,阐述对于国民精神世界积极正向推动的作品。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靠的正是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谱系,才得以强大不息,中华人民从一代代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奋斗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守正创新,守的是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创的是穿越古今的文化魅力。正本清源,正的是落后消极的文艺糟粕,清的是脱离现实的胡乱架空。 文学作品犹如枝叶,只有生长在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上,才能汲取中华文化“根”与 “魂”的营养,而中华文化正因为有茂密的枝叶,才能永远迸发强大的生命力。文学作品只有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让读者阅读的时候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只有展示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才能与时俱进,成为展现历史发展的简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