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浪漫来自大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也来自大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洒脱依旧来自大唐……近日,一部浓缩了盛唐史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热上映,备受广大观众好评,它展现了以“唐朝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也唤醒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诗情画意。 近年来,无论是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大火,还是西安、洛阳、敦煌等旅游景点的“一票难求”,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关键词,以其为核心的文旅项目和内容创作被持续热追。 是什么让以“唐朝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持续“火出圈”?这其中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强大魅力。正如《长安三万里》所展现的长安城、唐诗等元素,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浸润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脉。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演绎和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的创作融合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AR、5G、天眼、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更生动,赋予其更加丰富的现代气息;微博、抖音、B站等各类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应用则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次元壁,主流媒体也更加积极主动地拥抱互联网,其新锐的创作形式不仅拉近了传统文化与观众间的时空距离,更让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得以传播传承。 以“唐朝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热现象的背后是新时期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引导和鼓舞全社会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价值观”主题活动的开展,“诗词大会”“我是朗读者”等节目的创作,春风化雨般影响着广大群众的审美品位、生活态度,国人曾经的崇洋媚也逐渐演变为对传统文化的追捧,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得到了加强。此外,换个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不断“出圈”,是文化现象,也是经济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得以让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以更加开放、平等的目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可以说,国家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是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赓续中华文明,不仅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走深、走实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应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圈”只是一个开始,政府有关部门还要积极做好政策引导、教育支持,利用“流量”进一步激发文化内容创作者的创造力,吸引带动更多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体系,促进人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长红”。同时,也要谨防部分创作者为盲目追求高收视而粗制滥造,滥用“流量”让封建糟粕卷土重来,误导广大人民群众。另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以“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壮烈激怀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志向,积极投身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行列中,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