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先锋e评 > 正文

以高屋建瓴之姿,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23-07-11 作者:沈若 浏览次数:

  7月9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的特性,是从文明形态的高度认知中华文明,是从源头上认知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程中厘清历史脉络、文明线索,是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认知中华文明,塑造价值的认同、精神的认同、道路的认同。

  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量。中华文明绵延存续五千余年,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古今仁人志士,无不在各自时代中立德、立言、立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当世和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瑰宝。《之江新语》中《文化是灵魂》一文写道:“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从百年来,我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出迷茫、走向自信的伟大进程来看,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宏大力量,凝聚坚定的文化自信,对于开创新时代新篇章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文化的传承,首要的是具有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以史为鉴,从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百家争鸣,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尚书》中的“协和万邦”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是靠海纳百川般博大深邃的包容力量去推动、去实现。反观万马齐喑、动荡不安的年代,多半是失却了包容的胸怀,秦焚书坑儒,二世而亡,清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受辱于列强。而包容性的涵养,需要从广阔的文史海洋中寻求智慧,《礼记》中说,“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德行与天地相匹,就能包容普惠万物,像日月一样光明,《天工开物》中说,“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天地包容万物,又以各种方式成就、变化万事万物,毫不遗留。古人从天地之大中悟出包容万物的道理,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任何优良品质的培养都需要崇高的品德作为温床,广大青年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见贤思齐、严以修身、慎微慎独,以此夯实道德的根基。

  眼界决定广度,站位决定高度,心胸决定厚度,行动决定深度,广大青年要开阔“九万里风鹏正举”的眼界,拔高“绝云气,负青天”的站位,涵养“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心胸,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行动,才能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才能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