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98亿元,增长1.0%。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总量规模稳步增长,新业态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步入快车道。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为新时代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有没有,够不够”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精不精、新不新”才是日后文化产业飞跃发展的核心。 放眼全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快速崛起,并呈现出繁荣态势:元宇宙赋能国家博物馆新业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更加立体;中国歌剧舞剧院应用沉浸式交互音乐技术,对舞台现场音效场景进行数字重建,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全新听觉体验;数字化摄影棚、VR技术、数字叠屏等科技手段让演艺产业上线上云;传统实体书店转型智慧书店和数字城市书房,为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和服务……在虚实融合、沉浸互动的新体验中,我感受到全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剑指江苏,作为实力雄厚的文化大省,在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上,更是用实实在在的业绩交出了亮丽“答卷”。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打造“数智牛首”小程序,通过云渲染、AR、AI、图计算等技术打造元宇宙、知识图谱等场景,将牛首山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通过数字化“活化”,让游客对牛首山的诗和远方“触手可及”;苏州端午民俗文化节结合区块链、“5G+AR”等数字化技术,推出数字藏品、虚拟实景演出、云端诗会等,以更年轻化的体验方式传播吴地端午文化,展现“端午”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变迁;无锡开启使用“超级屏”,把沙漠、森林、星空等场景直接投射到屏幕上,所拍即所得,演员能与虚拟可见场景直接互动,充分演绎角色……以文为媒,数字赋能,解锁创意,数不尽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让人对文化产业的前景充满期待。 产业要发展,企业是关键。作为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我们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文化企业的管理与运营能力,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组织架构和流程,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创新人才,鼓励从业者们积极探索、创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作品和产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研发投入,引入新技术、数字平台和虚拟现实等工具,拓展文化产品、服务的形式和内容;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为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提供良好发展机遇。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由于新业态异军突起、包罗万象、准入门槛低,盗版和侵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损害了创作者的权益。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可能无法与这些新业态并轨运行,所以要规避侵权乱象,必须在准入环节用好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核查手段;鼓励创意产业建立创新保护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申请专利、商标和版权;完善相应法律和监管机制;加大对盗版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形成社会威慑。确保了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创作者才能坚持原创,从而促进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已经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自主创新俨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只有不断创新文化业态,激活文化产业创造力,保护创意产业的合法权益,才能打造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