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躬耕田间,换得稻香丰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虽已离开我们两年,但他却将创新、奋斗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的“种子”播撒在亿万国人心中。 时至5月下旬,全国各地即将迎来麦收时节,风吹麦浪,千里飘香,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与百姓生活、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等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应多措并举,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藏粮于地,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稳住耕地数量,同时合理利用粮食生产的资源,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土地。既要在保耕地数量上下功夫,又要在提升耕地质量上下功夫。紧盯市场动向,及时转变策略,深挖耕地潜能,因地制宜规划粮食结构,打造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粮食生产体系。以有效供给的增加、高端供给的突破为目标,落实好“农田必是良田”、“良田必种良种”,向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藏粮于技,下好粮食安全“先手棋”。粮食生产动力在农民,出路在科技。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科技力量却是无限的,过去,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水稻育种者,通过培育出高产、抗虫、抗病、适应水稻种植的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大幅提高了粮食生产总量,为中国粮食安全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5G技术、无人机、农业气象技术等一系列高新科技不断走进农场,例如农场利用无人机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喷洒农药等。新技术与农业相融合,对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粮食生产效率有着显著的提升。兴农之路,任重而道远,最终还是要靠科技不断变革和升级,推动农业生产一线激发新动能,让我国粮仓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坚实。 藏粮于德,守好粮食安全“生死线”。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仅可以吃得饱,更能吃得好。然而,食品浪费现象却时有发生。浪费粮食行为不仅违背了我国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还对资源和环境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并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尚。“粒米成箩,滴水成河”,我们应该捡拾起勤俭节约这个最朴素最根本的传家宝。加强教育引导,从餐桌抓起,从各级各类学校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