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述他与书的“不解之缘”,号召大家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适逢谷雨时节,春雨生百谷,书香沁人心,我们更应趁此大好时节在知识雨露中启迪智慧、浸润心灵。 博学而通达以求积累。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面对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社会治理呈现的多维、动态、智能等特点,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学习知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补充和丰富知识储备,始终保持思想活力,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更好地肩负起职责与使命。 审问而慎思以求深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有言:“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屈原居山洞三年深读《诗经》,李密牛角挂《汉书》随时翻阅,他们通过细读深思、反复推敲,汲取了一本本书籍的力量,为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认识,避免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问题,既罔于自己也殆于工作。 志笃而力行以求所成。“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厦门大学举办的《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实指导意义座谈会时,谈笑风生、游刃有余,赢得厦大师生们的一致赞许和敬佩。大凡有所成就者,都注重读书与运用的结合,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从书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政治营养,在推动地区发展、强区富民的生动实践中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