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了免费领鸡蛋的骗局。骗子为吸引中老年人入局以免费发放鸡蛋、押金及时退还等方式,“放长线钓大鱼”,不少中老年人被“免费午餐”砸晕,投入几千、几万,甚至全部家当,领回一堆号称能治疗多种疾病实际上却百无一用的床垫、鞋子、保健品等。 如果说这类破绽百出的骗局主要受害者是中老年人,那么更多的“套路”让不少年轻人“中招”。“直播带货”不断“翻车”、长租公寓连环“暴雷”、预付消费暗藏“陷阱”、网贷平台持续割“韭菜”…… 每年315晚会曝光的涉事企业既为消费者“排雷”,为其他生产经营者敲响了警钟。然而如何改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撑好消费安全“保护伞”至关重要。 精心谋划,画出消费安全“作战图”。近年来骗子屡出新招,”线上+线下”组合骗将人们忽悠的晕头转向。违法成本低,维权难度大导致行业乱象丛生。政府部门应精心谋划,根据群众投诉、媒体曝光、部门排查的线索倒查问题、摸排线索,厘清思路,完善、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应坚持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通过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共治,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向消费者预警,积极营造便于消费、利于消费的市场环境。 精准施策,织密消费安全“防护网”。纵观被骗案例,青少年、中老年均是重灾区。思政课、心理疏导、风险知识讲座等为青少年拨开畸形消费的迷雾,树立理性消费的思想观念;陪伴与关心于中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与其扔掉父母买的纳米鞋垫,不如耐心向他们解释什么是纳米。执法、宣传部门等要也要做好线上线下的消费安全宣传科普工作,向百姓普及维权知识,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振消费精气神;各地也应督促广大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强化生产经营者的守法义务,共同构筑良好消费环境。 精确发力,构筑消费安全“金钟罩”。预付平台、直播平台、医美整容等市场鱼龙混杂,个人信息常遭泄露,百姓对政府与市场的信任大为损耗,过去质朴无邪的老百姓有些成了杯弓蛇影的“老不信”。为改善当前消费环境,公安、媒体、市场监督等部门联合出动、重拳出击、加大惩治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犯罪行为,共同守护好百姓“钱袋子”;消费者也应多提供线索、当好市场“监督员”;行业协会应建立诚信“红黑榜”,将不法商家拉入诚信“黑名单”,减少商家的失信行为。 让我们一同撑好消费安全“保护伞”,共同迎来成长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