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政务 > 正文

市政府关于印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

2009-10-29 浏览次数:

附件3:

 泰兴市医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医药制造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做大医药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竞争能力,结合我市医药产业现状和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年-2011年。

一、产业现状

     全市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0家,药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36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9家,拥有济川、中丹两个医药园区,建有符合GMP标准的制药厂房近5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以济川、中丹等企业为龙头,以中成药、化学药和医疗器械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发展格局。2008年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医药产业中,济川药业、中丹制药分别建有博士后工作站、药物研究院,具有较强的研创后发优势。业内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1个、“江苏省名牌产品”2个、“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4个、“江苏省著名商标”2件。其中,济川药业已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医药百强企业,有40多个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 5个品种为国家独家剂型,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获国家重点火炬计划荣誉称号;天际药业的“黄虎喷雾剂”被评为国家高科技产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企业异军突起,凯泰公司生产的呼吸机、麻醉机,苏星公司的X光片机,治宇公司的一次性输液器,以及药用玻璃瓶、药用塑料瓶、橡胶瓶塞等产品已初具生产规模,并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尽管医药产业发展较快,但振兴发展仍面临一些瓶颈制约。一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新药专业化研发机构,全市医药产业研发投入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5%;二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较慢,中药基础研究、中药复方研究、中药提取和分离技术等方面相对滞后;三是企业间的协作配合较少,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区域内行业竞争力难以充分整合,制约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切入点,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为方向,抓好医药园区建设,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强化企业培大扶强,加快发展现代中成药、新型化学原料和制剂药、生物制药和高新技术医疗器械,促进医药生产、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行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多元合作。以建设技术开发中心为关键,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国内外医药生产企业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提高合作研发能力,加快建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

    2、发挥优势、集聚发展。发挥重点企业、医药园区载体优势,实现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快形成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引导企业整合推进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3、协调发展、辐射带动。整合优势资源,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发挥两个医药园的中心扩散效应,辐射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

    4、市场主导、政策扶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支持和保障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目标

    1、力争到2011年,医药产业规模总量达100亿元以上,占泰州医药产业产值总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年均增长50%左右。

    2、力争到2011年,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提高到5%以上,其中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提高到8%以上。

    3、力争到2011年,济川、中丹等重点骨干企业建成省级以上药物研发技术中心或生物药物研发技术中心等多个研发平台。

    4、力争到2011年,研发生产1-2个功能性蛋白、人源性抗体、人畜用疫苗等基因工程药物。力争每年有1-2个化学原料药通过FDA、COS论证,每年获得1-2个“国家三类新药”以上证书。力争每年开发形成2-3个现代中成药产品,争取1-2个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5、力争到2011年,培育规模总量超50亿元的企业1家,超20亿的企业1家,超亿元的企业4-5家,1-2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两园一基地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联动开发、滚动发展,加快济川医药工业园、虹桥医药园和医药物流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医药产业的集聚、创新和产出功能,形成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新格局。其中,济川医药工业园以化学药品、中成药、生物药品为发展重点,力争到2011年形成50亿元的生产规模,建成在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的集药品制造、产品研发、工业旅游为一体的医药工业园。虹桥生物医药园以中丹制药、泰兴医药化工厂为载体,以生物制药、新型化学原料药、制剂为发展重点,力争到2011年形成20亿元的生产能力,建成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的医药工业园。以济川、中丹医药园为主体,以医药、药用包装材料企业为载体,加快建设以医药、包装材料仓储和配送中心为主的产品销售基地。力争到2011年形成10亿元的销售规模,建成在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物流基地。

(二)发展四大产品群

     1、现代中成药品。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突破一批能有效控制和保障中药质量的关键技术,加强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及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应用。优先开发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和妇科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积极推进中药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加快中药饮片浓缩颗粒和优质饮片、药用喷雾剂、气雾剂等产品的研制开发。加快“蕲龙胶囊”、“血压平鼻腔喷雾剂”等新品的规模化生产。力争每年开发形成2-3个现代中成药产品,其中1-2个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化学药品。提高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的创新能力,重点主攻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共性产业化技术。加快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和老年病药物等。力争每年有1-2个化学原料药通过FDA、COS论证,每年获得1-2个“国家三类新药”以上证书。

    3、生物药品。积极开发应用生物制药技术,重点发展生物药物、高技术生物试剂、组织与细胞工程产品等重大创新药物。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高效低毒广谱抗生素,发展氨基酸和甾体激素。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加快天然VE衍生产品生产规模扩张。力争到2011年,研发生产1-2个功能性蛋白、人源性抗体、人畜用疫苗等基因工程药物。

    4、医疗器械及药包材料。积极研制生产新型医疗器械和新型医药包装材料,进一步扩大医疗器械生产规模,研发生产一批成像诊断、医用化学检测与分析仪器、新型消毒灭菌器械、家用小型化检测、监测、康复保健等设备在内的重点医疗器械产品,同时,大力研发生产与现有医药产品相关联、配套、附加值较高的药包材等系列产品。重点加快药用PVC硬片、药用复合硬片、药用塑料复合膜、机电仪一体化的医用X光洗片机、呼吸机、麻醉机、电脑医疗病床等产品的研制开发和规模化、系列化生产。

(三)建设两大平台

    1、技术创新平台。以济川、中丹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强与著名医药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加快构建从小试、中试放大、临床研究到最终生产符合国际规范的医药创新体系和功能完备的研发平台,使医药创新的综合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以仿制为主向创仿结合、创新为主的根本转变。力争到2011年建成省级以上药物研发技术中心或生物药物研发技术中心等多个研发平台。

    2、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检测服务平台,以济川、中丹医药园为载体,加快建立针对中间体、外包产品的通用性分析实验室和安全检测中心,同时争取与长三角的相关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连结。二是中试服务平台。以济川、中丹、天际等企业为主体,建立中药中试车间、化学药中试车间、生物药中试车间及制剂中试车间。三是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泰兴医药产业网,收集、整理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发布行业动态、价格信息和市场需求情况。定期组织举办医药专业论坛和学术、商业交流活动。

四、保障措施

    1、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一是加大自主创新投入。认真研究和解读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对照标准,创造条件,引导企业自觉加大创新投入,力争骨干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10%以上,其它企业达5%以上。积极发展融资担保、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科技资本向高科技企业集中。二要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以合作研发项目为重点,形成项目牵引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不断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济川、中丹等一批医药龙头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所、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加快实现由技术依赖向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以全面推进医药产业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提高企业装备水平。三要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国内外大企业裁员减薪的时机,发挥我市人才新政策、海外人才联络处的作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知识、善于运作科技资源的人才。

    2、加快培植规模企业。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加快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济川、中丹等企业发挥自身人才、技术、营销、管理等优势,加快规模总量的扩张力。同时,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控股、参股等形式,重组我市医药企业,改变我市医药工业“小、散、低”的局面,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重点企业上规模,中小企业创特色”的发展格局。引导和支持凯泰、苏星等医药生产企业加快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性重组和合资合作,推进产品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力争三年规模上总量、产品上档次、实力上台阶,增强骨干龙头企业对全市医药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3、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力度。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引进开发一批有利于提高质量和产率、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的共性技术。重点鼓励医药企业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对发酵、反应、过滤、萃取、蒸发、结晶、干燥等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把能源综合利用效益提升至最高水平。严格执行医药产业环境准入制度,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医药产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积极推进GMP、GSP、ISO9000和ISO14000等认证工作。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物耗较高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及环保体系。

    4、完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一是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对重大创新项目给予集成式扶持,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创新基础设施,进行新医药产品的研发。二是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相关税收优惠,对符合条件的生物制药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对生物制药企业研发经费按税前50%加计扣除;对医药制造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三是对新办的中外合资、独资医药类生产、流通企业等,以及区域内兼并重组的医药企业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按一定的比例返还。四是对医药企业研发国家三类以上的新药、中药保护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项目、新药产业化项目和中药现代化项目,在科研立项、经费补助、新药审查、投资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或提供便利,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5、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医药市场监控,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医药产品的力度,查处违法广告,净化市场经营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开辟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在企业开办、新药报批、项目审查、GMP认证、药品定价等方面强化服务和引导;推动建立专利代理、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等产业中介机构的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医药产业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活动,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