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经济国际化提升互动并进的重要阶段,工业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宏观调控形势,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现结合我市实际,对“十一五”期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工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1.5%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行业共性技术服务中心等)8-10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创建“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2-3件、国家免检产品2-3个、“江苏省名牌产品”10个以上、“江苏省著名商标”10-12件、泰州市名牌产品20个、泰州市知名商标20件以上。 3、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培育一批重点支柱产业。其中,机械电子制造业和化工制造业的产值规模分别达200亿元,医药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值规模分别达100亿元,轻纺制造业产值规模达80亿元。做大做强一批规模企业。培育规模超亿元或利税超1000万元的企业140家以上,其中规模超50亿元或利税超5亿元的企业2-3家,规模超30亿元或利税超3亿元的企业3-5家,规模超10亿元或利税超1亿元的企业15家以上。重点发展“一区四园”。其中开发区规模超200亿元,城区工业园和虹桥工业园规模各超100亿元,黄桥工业园和城东工业园规模各超50亿元。 4、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2%,工业用水量降低30%,用水重复利用率在7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重点建设80个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300台(套)。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清洁生产普及率达90%,企业通过清洁生产ISO14000认证的比例达80%。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5、生产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生产服务业实现“总量倍增、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服务便捷”。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比例明显上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至15%左右。重点建设精细化工物流中心、黄桥火车站物流中心和七圩船舶配件物流中心。 三、加快结构调整 1、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机电制造业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重点,全力攻克和推广应用先进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化等关键和共性技术,积极采用数字、网络、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减变速机械、环保机械、船舶配件、汽摩零部件制造、电子接插件等产业。 精细化工制造业依托基础化工原料优势,加快产品延伸和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新型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大力开发符合国际纺织品环保法规要求的新型合格染料及有害颜料替代产品等,积极发展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化肥、复合肥等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医药制造业加快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原料药等,大力研制开发中药饮片浓缩颗粒和优质饮片、喷雾剂、气雾剂等产品。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现有医药产品的质量,扩大国内外市场覆盖面。加大力度开发新型医疗器械和护理专用设备。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业围绕原料、面料、终端产品等三个环节,加快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尽快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加工生产向设计制造转变,由贴牌生产向品牌经营转变。 建筑材料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现有建材产品进行更新改造,大力发展环保、节能、轻质、高强度、多功能新型建材产品和墙体涂料。 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国家级弱筋小麦生产基地为载体,加快实现面粉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开发转型,由普通面粉向高档面粉延伸,由单一品种向系列化多品种拓展,由传统采购向订单农业转变。加快开发银杏深加工系列产品,大力发展猪副产品加工、饮料制造、饲料加工业等,提高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水平。 3、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新材料制造业重点发展纳米级多功能涂料、稀土功能材料、可降解塑料及新型化工基础材料等。加快研制开发一批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的特种功能新材料,加快金属材料产品的延伸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环保、新能源产业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加快秸杆碳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水泵、减变压器、电除尘设备等,迅速提高规模总量。 船舶制造业以制造大、中型船舶为发展方向,提升船舶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规模总量和制造水平,实施船舶配套件的专业化、系列化,提高船舶设备配套率。 4、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开发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和专业特色市场。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劳务中介和经纪代理等特色服务品牌。 四、培植规模企业 大力培育规模企业,全面提升规模企业的层次水平。引导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资产重组、资本运作、品牌创建等途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旗舰式”企业群体;引导和支持成长型企业开发研制适销对路的高科技产品,通过多种形式的引智开发和挂靠合作,拓展空间,借力发展,不断提升规模和档次;加快培育和催生一批年销售规模超500万元的列统企业,不断扩大列统企业的规模总量,提高增长质量和综合效益。 五、强化产业集聚 1、构建“一区四园”五大产业集群。市经济开发区以发展精细化工为重点,大力推进化工产业升级,鼓励发展机械、电子、船舶制造等产业;加快建设北片重大项目区,改造提升南片化工企业;统筹规划开发岸线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提高化工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化工发展区域;加快开发建设非化工产业区和综合服务区,做足做好纵深、综合开发文章。城区工业园以发展机械电子为重点,通过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形成“井喷效应”,加快建设城郊大市场,促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黄桥工业园以发展纺织服装、新型金属材料为重点,统筹规划物流业、旅游业、商贸业,实现产业发展与小城市建设互动并进。虹桥工业园集约利用江岸江滩资源,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船舶制造等,加快建设成为接轨苏南、融入苏南的示范区。城东工业园以发展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利用紧靠城市新区和毗邻宁通高速的优势,做足道口经济文章,尽快形成腹地重要经济板块。 2、培育壮大八大特色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目标,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项目,鼓励企业开发新品和延伸产业,促进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节约,全力打造“八大特色产业基地”: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精细化工为发展方向,重点建设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开发区、七圩虹桥工业园区和中丹化工、新浦化工两个企业主题园区,做大氯碱化工产业,做响精细化工品牌。力争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医药产业集群。以医药生产销售为发展方向,以济川医药工业园为主要载体,以济川药业、中丹集团和天际药业等企业为主体,力争建成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生产销售基地。 机械电子产业集群。以机械电子产品生产销售为发展方向,重点建设城区工业园以及泰星、泰隆两个企业主题园区,力争建成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减速机和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汽、摩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松林、工程塑料、三迪等企业为主体,以汽车内燃机配件、灯具以及摩托车发动机和新型三轮摩托车为发展方向,力争建成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汽、摩零部件生产基地。 乐器产业集群。以凤灵乐器公司为龙头,以高、中档乐器制造为发展方向,加快高档乐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力争建成国际知名的乐器生产基地。 牛仔布产业集群。依托黄桥镇被评为“中国牛仔布名镇”的优势,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力争建成国内较大的牛仔布生产和销售基地。 船舶加工及配套产业集群。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新建一批万吨级以上船台、船坞,不断开发技术含量较高的新船型,着力提升现有造船企业生产能力,加快发展船用配套生产制造企业,努力建成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船舶制造业生产基地。 农副产品产业集群。以苏三零面粉集团为龙头,以生产多种面粉和食品专用面粉为发展方向,尽快形成年产80万吨面粉的加工规模。加快银杏、猪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力争建成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六、增强创新能力 1、加强自主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在技改投入中的比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联合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和大集团、大公司合作,组建高新技术研发机构,构建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平台。在产业集聚区建设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产品测试和技术培训、咨询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全面推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机电制造、精细化工、船舶配套、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为重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速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研究制定、修订高新技术标准体系,加快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标准水平。 3、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带动工程、信息化应用工程和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围绕企业创新系统集成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传统产品数字化、商务交易网络化等方面,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以机电制造业为重点,加强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培育一批信息建设示范企业群。 4、加快构建人才高地。加强企业家队伍与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积极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在重点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企业优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加快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 七、推进绿色制造 1、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突出抓好电力、化工、纺织等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加快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严格禁止新开工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对生产淘汰类产品和采用淘汰类工艺、技术、装备的企业,限期停产或予以关闭。新建项目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节能市场准入标准。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建立资源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运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推进废水、废液、废渣的资源化和循环使用,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创建一批示范工程。 3、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清洁生产投入,减少工业污水及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加快形成一批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培育一批“零排放”企业。对超标排污企业和虽然实现达标排放但排放总量仍然较高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4、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电力、化工、食品等行业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对重点行业原材料、能源、水等资源消耗品管理,推动资源深加工、精加工,着力提高警惕资源的产生效益。对重点用水企业实施定额管理,推动高耗水、高废水排放企业节约用水,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零排放”等节水技术与产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5、强化污染减排管理,实施总量控制。突出抓好工业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减排工作,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等措施实施结构减排;全面实施污染治理达标、提标工程,提高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实现工程减排。不断创新环境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环境管理,严格环境执法,逐步实施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制度,有效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实现污染物监管减排,从而进一步有效削减全市污染物排污总量。 6、切实加强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和经费投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控防范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八、创设良好环境 1、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建立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负责人及相关部门参加,定期研究解决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 2、加大生产要素协调力度。加强对新型工业化的金融支持,继续开展工商企业融资洽谈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继续扩大重点企业授信额度,推动商业银行对重点项目实行多种方式的信贷支持,确保商业银行用于企业技术进步的信贷比重稳步提高。利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争取发行企业债券,鼓励企业借壳上市,利用境内外股票市场融资。优先安排重大项目用地指标,鼓励支持企业实施环保安全搬迁、退城进区。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优惠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抵扣不足部分按税法规定可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在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税前扣除。企业建立的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实行加速折旧。企业建立的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科技人员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据实扣除。市重点骨干企业从新增地方财政收入分成中安排一部分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