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概览 > 泰兴名人 > 正文

章力挥(戏剧家)

2006-06-08 来源:泰兴网 浏览次数:

    第二,在结构、主题的确定上,章力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提高戏的思想性,他明确提出把剿匪斗争放在“美蒋勾结、假谈真打”的背景上,强调座山雕是一伙政治土匪。原剧本27场戏,结构上既平又散,观众的兴趣调动不起来。章力挥主张删去一些过场戏,又合并了几场戏,27场戏浓缩成了9场。在删繁就简的同时增加了一场,这就是第三场“深山问苦”。这场戏原剧本和小说中都没有,是章力挥创造性的构思。这场戏感情充沛,催人泪下,在结构上加强了一、二、三场之间的血肉联系,在深化主题上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同时也解决了原剧没有女声部的弱点,可谓神来之笔。

    第三,章力挥在全剧的协调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章力挥原任《智取威虎山》创作组组长,剧本创作完成进入排练阶段时,章力挥被任命为《智取威虎山》工作组组长。章力挥负责全面协调全剧的音乐、舞蹈、美术、表演、导演工作,每一门艺术,逐一过堂,毫不马虎。一年时间,这个戏顺利上演,并获得了成功!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章力挥在《智取威虎山》的创作过程中,为贯彻周恩来总理的有关指示和维护艺术的完整性,敢于坚持真理,对江青的一些所谓“指示”公开提出不同意见,进行抵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党性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如第七场戏,李勇奇起初对解放军缺乏认识,认为“自古以来兵匪一家”,后来少剑波让白茹为李勇奇的儿子看好了病,李勇奇的态度彻底转变了,决心“从此我跟定共产党把虎狼撵”(后“撵”改为“斩”)。江青看过剧本后认为这是反动的人性论,蛮横地决定要改本子,把白茹给孩子治病的情节拿掉。章力挥当面顶她:这怎么是人性论呢,这是革命的人道主义,是人之常情!事后,张春桥批评章力挥:你真笨!你怎么能顶撞客人(当时对江青的称呼)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章力挥被扣上“反江青”的帽子,关进“牛棚”,遭受批斗、迫害。

    1968年,中央决定将《智取威虎山》搬上银幕,物色电影剧本的编剧人员。江青说:我还是找那个曾经骂过我的章力挥,我只记他的功,不记他的过。但上海市委副书记徐景贤(原来是章手下的一名文艺干事)为讨好江青,在传达她的“指示”时说:江青同志宽宏大量,只记他的功,不记他的过,我们造反派却要记他的过!章力挥再次受批斗、受迫害。自1966年冬至1976年冬,整整十年,章力挥一直在上海市“五七”干校劳动。其间,他曾两次离开“牛棚”,一次是1972—1974年间,让他再次修改话剧《年青的一代》;一次是要他写一个以造船厂为生活背景、反映“走资派还在走”为主题的剧本。他去江南造船厂体验生活两个月后,拒绝接受写作任务。他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没有看到什么走资派还在走,我不能违背艺术良心胡编乱造!

    章力挥的同事们这样评价他:章力挥不同于一般领导干部,他从不唯唯诺诺,他属于领导干部中有文人骨气的那种人。他十分反感风派人物。“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揭发他反江青,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又有人说他投靠江青。章力挥说:我跟江青只是工作上的联系,我从没想去投靠她;当时江青的面目尚未暴露,我顶她也只是艺术上的争论,现在我也绝不想把自己打扮成反江青的英雄。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章力挥彻底“平反”了。他先在上海市文化局文学组任组长一年多。1979年,他受命组建全国第一个省市级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所成立后,章力挥任所长、党委书记。为研究所的建设、发展,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为促进戏剧创作,活跃戏剧评论,章力挥主编戏剧双月刊《新剧作》。1979-1986年,《新剧作》计出40多期,发表数以百计的论文、100多部剧本,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五女拜寿》《张志新之死》《木棉花开了》《再见了,巴黎》等等。

    黄桥籍剧作家刘鹏春的扬剧《皮九辣子》也是首先由《新剧作》推出的。作者先将剧本投给江苏某刊物,该刊认为剧本揭示的矛盾非常尖锐,压了六七个月未敢发表。章力挥看过本子后,认为这个戏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很有新意,当即拍板在《新剧作》上发表。后来这个戏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并获戏剧界最高奖——曹禺戏剧奖,刘鹏春也因此而名声大噪。

    2、章力挥十分关心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为老艺术家作艺术总结的倡议,并迅速实施,主持编写了俞振飞、丁是娥、筱文艳、袁雪芬等5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艺术总结(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艺术总结,为此,《解放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充分肯定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1979年12月,章力挥与高义龙采访袁雪芬及其家乡嵊县,此后又大量收集资料,撰写了《袁雪芬的艺术道路》,对袁雪芬的表演艺术作了更系统的总结,《文汇报》用18个星期在“戏剧与电影”版连载了此文。后经扩充丰富,1984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袁雪芬的艺术道路》一书。这是新时期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戏曲艺术家传,影响很大。

    3、章力挥十分重视与社会的联系。

    1979年,上海艺术研究所建立了电视部,数年中记录了800多部艺术家的演出记录,为今后的艺术研究工作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1979年9月,在他和袁雪芬的主持下,由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越剧院联合举办了“越剧尹派艺术演唱会”,在容纳万人的文化广场演出两场,气氛热烈,欲罢不能。这是新时期我国首次举办戏曲艺术家流派演唱会。1983、1986年,上海艺术研究所又两次与越剧院合办“上海、浙江越剧革新研讨会”。

    章力挥在艺术行政领导干部中是一位十分活跃的人物,80年代初他虽已年逾花甲,但仍积极发起并参与了一些艺术团体的活动。

    在此七八年间,章力挥在戏剧理论建设方面撰写了大量文章,如《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在全国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讲话,后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学与艺术讲演录》)、《注意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京剧<智取威虎山>的表导演谈起》(收入《戏曲现代戏导演、表演艺术论文集》)、《跟上生活前进的脚步》(中国戏剧出版社收人专集)、《喜剧的创新与戏剧观的更新》(湖南出版社《喜剧论文集》)、《欲美必新,新而为美》、《让越剧之花开得更鲜艳》等等。

    1984年,他在戏曲年会上致开幕词,针对戏曲界对传统抱残守缺、对剧种特点理解僵化的倾向,提出不但要纵向继承,还要横向借鉴,吸收新的营养,解放思想。这个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成了整个年会的贯串线,并在全国戏剧界引起轰动。对“纵向继承、横向借鉴”这个命题的争论,在中国剧坛持续了两年之久。实践证明,提出这个命题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普遍意义。作为一位学者,章力挥的思想是开放的,是始终站在前沿的。

    他还主持了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担任《中国京剧史》主编和《中国戏曲志·上海卷》副主编。《中国京剧史》获全国优秀图书奖,发行时《解放日报》《文汇报》发了消息,评价它是一部规模最大(120万字)、内容最丰富翔实的京剧史著作,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在此期间,他仍钟情于戏剧创作,有话剧《总有人走向雷电》(与汪天云合作,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电视剧《春风吹又生》(刊《新剧作》)、《生活的脚步》(中央电视台播放)等等。他去世前不久,还策划了电视连续剧《千堆雪》,他的儿媳、著名电影演员吴海燕主演兼制片人,此剧由央视和多家省电视台播映。

    章力挥还参加过一些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1961年夏,上海越剧院应金日成主席之邀,组成中国上海越剧团赴朝鲜演出越剧《红楼梦》。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受到金日成接见。该剧团由朱光(北京市副市长)任团长,袁雪芬(上海越剧院院长)和章力挥任副团长,章力挥兼党支部书记、秘书长。出访前,袁雪芬、章力挥拜望了邓颖超,演出结束回国时,周总理接见了剧团负责人及主要演员,并设家宴款待,与他们合影留念。章力挥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1972年在“批林批孔批周公”时,章力挥公然把这张照片端端正正地放在办公桌的台板下,很多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1980年春,章力挥与李泰成(上海市文化局局长)率领中国上海杂技团赴美,在纽约、华盛顿、费城、芝加哥等6大城市演出2个多月,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该团由李泰成任团长,章力挥任副团长兼支部书记。此次活动是商业性演出,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次尝试,为以后的出国演出积累了不少经验。

    1996年1月22日,章力挥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终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