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外埠资讯 > 正文

【走在前 做示范·微故事①】一家四代,都是“篙”手!

2024-08-10 来源:泰州新闻网 浏览次数:

前言:为更好展示泰州全域一笔一画书写崭新答卷的生动实践,新华日报社泰州分社联合泰州市委网信办特别推出“走在前 做示范·微故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聚焦泰州大地上各行各业“走在前、做示范”的生动实践,以微故事的讲述予以精彩呈现。

今天推出【“走在前 做示范”·微故事①】一根长篙连起四代人,十里溱湖书写新“船”奇


01

【微故事·概要】

溱潼会船甲天下,但你知道千篙激浪的盛大场面背后,“篙手”们是什么人?看着就不简单的“乘风破浪”,他们是怎样练就的好本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溱潼会船的传承者,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情怀?本期“走在前 做示范”•微故事,我们一起走近“四代传承”的篙手之家,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微故事·角色】

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湖南村87岁的村民孙友明和他69岁的儿子孙家林,都是远近闻名的撑船“老把式”,他们生于水乡、长于水乡、留在水乡,在漫长的岁月里坚守着会船技艺。后来,孙家的后辈孙晋锋、孙强也加入其中,四代人演绎着“会船传承有我在”的生动故事。

身着明黄色套装,头戴同色头巾,手握长篙,稳稳站立于船上,随着“哐!”一声锣响,众人一齐下篙,破浪而去……这是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湖南村一条河上,会船篙手们训练的场景。地处里下河腹地,怀抱十里溱湖,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掌握着撑船的技能。所以,他们成为溱潼会船的“篙手”,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溱潼会船,闻名四海,被誉为世界最大的水上庙会。这个4月,姜堰溱潼会船系列活动如期而至,开幕式当天现场播放的视频宣传片上,来自湖南村的孙家一门四代篙手“接力”亮相,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叫孙友明,撑船五六十年了,旁边是我儿子!”“我叫孙家林,今年69岁,撑船将近40年啦,旁边是我儿子!”“我叫孙晋锋,今年47岁,撑船大概20年,旁边是我侄子!”“我叫孙强,撑会船也有五六年了,现在我的祖辈们年纪大了,会船传承有我在!”……领头的孙友明今年已经87岁高龄,家族里最小的篙手孙强不到30岁,四代同船的场面令人感动,也从他们身上看到水乡儿女对会船技艺坚守与传承的信心。

驱车从溱湖大道拐弯向东即是湖南村所在,沿着村道再向东数十米,就能看见河边停泊着的“溱潼会船”。这几条船都曾在会船表演期间“逐浪溱湖”,船上的黄色彩旗犹在。“会船的时候,我们都是站立在船上的,一边12人,加上舵手和锣手,一条船共计26人。大家以锣声为号令,敲一下,是下篙,连敲几下,是停篙。”孙家林站在河边,还原他们当日在溱湖撑会船的场景。

“我们这地方,以前都是水路,庄稼人干活、出门都靠撑船。”在87岁的孙友明看来,撑船就像走路一样平常。一辈子生长在水乡,撑船占据了他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光。而流传千百年的溱潼会船,也是他们记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起初的溱潼会船,还没有成为有组织的节庆活动,而是当地村民们的自发行为。在溱潼地区分布着一些无人认领的“孤坟”,清明节当天,当地老百姓便自发祭扫,以尽哀思。村民们把这件事看得很隆重,当天河面上船只云集,祭扫结束大家也时常组织撑船“赛一赛”,场面很是热闹。

撑船五六十年,如今孙友明已至耄耋之年,但他对会船的情感没有丝毫减弱,前几年依然坚持参加会船表演。“我父亲年纪大了,耳朵比较背,去年又不小心烫伤了腿,今年还想参加被我们劝阻了。”孙家林介绍,虽然没能参加正式的会船表演,但村里篙手们集训和前期的准备工作父亲都参加了,开幕当天也在现场帮忙,只是没有登船。

和父亲的经历差不多,孙家林撑会船的几十年间,几乎从未间断。“记忆中大约是1987年,我第一次跟着父亲撑会船,每天下午3点钟以后大家全都放下手中的活儿,集中‘试水’。”孙家林介绍,撑会船讲究动作一致,所以集训是必须要做的,他们从村里的河撑到溱潼镇上的大河再撑回来。会船当天,家家户户早早就起来忙活,像过节一样热闹喜庆,“那时候我们出去就是一整天,所以家里就都裹粽子给我们带着当干粮。”

大约是1991年前后,孙家林和父亲所在的湖南村船队,在全泰县(今姜堰)会船比赛中夺得一等奖,奖品是5吨化肥。也因为名声在外,他们还接到的兴化戴南的“战书”。“有一年,村里忽然来了几条戴南的船,说听闻我们得了全县一等奖,不服气,要跟我们比一比。”孙家林记忆犹新。双方约定路线后,各自出一条船参赛,“当时我们村的老百姓都站满了河道两边,鼓掌为我们加油!”经过紧张激烈的“交战”,最终湖南村获胜,双方还一起交流了会船的技巧。

孙家林的儿子孙晋锋今年47岁,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中的第三代篙手。从20几岁的壮小伙,到如今成为会船队伍里的中坚力量,他对会船也有着深厚的情感。今年会船表演一结束,孙晋锋就离开家乡回到常州工作。今年会船活动开幕前一周,他专程休假回到家乡参加集训,后来同父亲一起参加了会船表演。

孙家的第四代小辈孙强,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现在就在湖南村任职。“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家里长辈们一起到会船上玩耍,如今他们年纪越来越大,该是我们这一代接棒了。”孙强说道。在村里工作,每年会船活动前后几个月,孙强和同事们都一起忙活着,组织村里船队做准备工作,“作为年轻一代,我会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当好溱潼会船的传承者。”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把咱们的会船传承下去!”今年会船活动开幕前,孙家林受邀给70多条船的年轻篙手们做培训,前后培训了一个月。这些篙手们是今年首次报名参加会船表演,其中大多数人是零基础,教学起来颇费一番功夫。每天早8点到晚5点,孙家林这个“老师傅”都会待在培训现场,虽然辛苦但他很开心,“有年轻人来,我们的会船就有活力!”


【微故事·述评】

溱潼会船由历经数百年传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和我国众多文化遗产、文物遗存一样,星散在锦绣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在新时代,面对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丰厚“家底”,如何做好传承保护、发扬光大,使其在更长的时间长河里继续焕发生机、永葆活力,是必须做好的大文章。

关于传承保护,溱潼会船所在的泰州市姜堰区已经率先行动起来。传承会船民俗,首先在后继有人。今年1月,姜堰区印发《2024“康养名城 活力姜堰”溱湖篙船大赛组织方案》,鼓励50周岁以下的社会人员参赛,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踊跃报名,最终选出3000多名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的青年选手,组成80多支队伍,在会船开幕式精彩亮相。此举有走在前的创新,更有在文化传承保护上争做示范的信心,相信在更远的时间里,溱潼会船一定会更加焕发“年轻态”、活力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