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美丽乡愁 江苏公布首批107个省级传统村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个个村落,承载着绵长的情思乡愁。记者7日从省住建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美丽乡愁、让乡村重焕生机,省住建厅、省文旅厅等五部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认定公布了第一批107个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 整体保护,“颜值”与“气质”并存 走进南京市江宁区佘村社区,潘氏宗祠、潘氏住宅等古建筑群古朴幽静,就地取材的片石、青砖、旧瓦等乡土材料让村庄古韵悠悠。“保护传统村落,不仅是保护好几处传统建筑、几口古井、几棵古树,我们强调整体保护,延续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以及与村落相互依存的山、水、田、林、路等自然景观环境。”省住建厅副厅长赵庆红介绍,201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以省政府规章形式推动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经过3年左右的精心培育,已形成一批传统资源较丰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相对齐全的传统村落。 我省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指导各地深入研究当地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脉络等,因村制宜编制规划设计方案,确定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做到一村一策。在保护村庄传统肌理和空间格局、修缮加固传统建筑的同时,还强化传统技艺传承,如加强工匠培养等。2019年底,省住建厅会同省人社厅等部门下发文件,将传统建筑工匠培训列入乡土人才培育计划。鼓励木匠、石匠、泥瓦匠等乡村工匠队伍参与传统村落建设,用好乡土建设材料,采用传统营造手法精细化处理村庄闲置建材及旧农具、老物件,塑造“颜值”与“气质”并存的乡土特色风貌,留住乡愁记忆。 串联乡景,8条特色游赏线等你“打卡” 在南京高淳区青山村垄上等地观慢城仙境、到苏州吴中区三山村桥头赏烟波古渡……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好转,近郊“打卡”乡村游,成为不少市民的选择。 省住建厅联合省文旅厅从首批公布的107个省级传统村落中,择优筛选出26个历史遗存资源较丰富、配套设施相对齐全、已具备乡村旅游发展条件的村落,发掘村落历史遗存、民间习俗、名人典故、传统技艺与工艺等特色,并结合周边山水环境、旅游景点等重要资源,串联了8条传统村落游赏线路推荐给广大市民。 “8条游赏推荐线路,集中体现了我省大江南北、运河沿岸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特色,充分彰显了江苏的人文历史底蕴和自然生态优势。”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副处长章晓历说,这8条线路串联的传统村落大多在城市近郊,分布相对集中,游线长度在20-80公里之间,十分方便游客利用周末、小长假等进行自驾游,也可以作为我省旅行社团队游产品的新亮点。下一步将深入挖掘这8条游赏线路的特色,围绕“农家休闲、茶事体验、古建探幽、花海寻芳、民宿度假、生态康养、人文感悟、生活慢享”等系列主题,精细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市场认可的传统村落旅游精品,使之成为我省乡村旅游新的增长点和闪光点。 “在认定公布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基础上,将继续开展认定。近期我们将联合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和文化旅游等部门下发传统村落调查、申报通知,力争今年年底再公布一批。”省住建厅二级巡视员杨洪海说。 “活化”遗存,推动乡村发展振兴 传统村落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保护上,还应充分考虑乡村长远发展和村民生产生活需求,“活化”利用各类遗存,推动乡村发展振兴。我省各地依托传统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整合当地特色农产品、静谧的山水环境与淳朴的民风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养生养老等适宜产业,以“生态+”“互联网+”等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南京江宁区佘村社区以“都市郊游”“古村文旅”为主题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00万元,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昆山市锦溪镇祝家甸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主持改造设计祝甸砖窑文化馆项目,打造集创业孵化、文化展示、特色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乡村,被住建部评为“田园建筑一等优秀实例”。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1190亿元,对解决农村就业、加快脱贫致富、促进消费增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随着一座座老宅被保护、修缮,以及特色文化馆、村史馆等“新资源”注入,不少过去破旧的古村落正重获新生。村民作为村庄主人,也积极投工投劳,加入传统村落保护中,主动参与家前屋后环境整治、垃圾收运、绿化美化等工作,享受村庄重焕生机的福利。 杨洪海介绍,对首批公布的省级传统村落,将开展动态管理。已公布的传统村落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等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将提请省政府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传统村落因保护不力或意外突发事件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其历史、文化等价值丧失不再具备传统村落条件的,将从保护名录中删除。(白 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