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外埠资讯 > 正文

筑牢发展底板 扬州推硬核政策举措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2020-04-01 来源:扬州发布 浏览次数:

  社区党员志愿者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资料图片

  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关键时刻,一次重要会议、一份重磅文件,在全市上下激起强烈反响、确立鲜明导向——

  3月26日,扬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动员大会,正式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核心和主题只有一个:基层基础建设!

  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强调,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扬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筑牢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底板,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提供坚实支撑。

  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筑牢加厚发展底板,扬州勇于创新,正积极探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为何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成为中坚力量,他们共同织密一张防护大网,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动员大会,点名表扬了五位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他们在抗击疫情中挺身而出、扛起担当,是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生动缩影。

  “让我来!”面对管控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所在楼栋这个危险任务,邗江区西湖镇胡场村党总支书记徐长忠响亮地喊出了这句话。居家隔离需要24小时管控,他就从家里带来被子,睡在临时帐篷里;长时间连续作战,导致胃病发作,他一声不吭继续坚持。

  徐长忠说,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归功于全村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自己的付出不算什么。胡场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752户人家。疫情期间,该村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编外“网格员”队伍,主要由老党员、老队长组成,在群众中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文明创建、村容环卫、纠纷调解、社会治安……村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编外‘网格员’,他们让小事不出村,矛盾化解在基层。”

  54岁的马成双,是宝应县射阳湖镇天平社区主任,家住宝应县城,丈夫在宝应县级机关工作。正月初二,她便从“放假模式”切换到“抗疫模式”,白天忙着摸排返乡人员、服务复工复产,晚上就在社区服务大厅打地铺。

  天平社区距离宝应县城40多公里,马成双自担任社区主任以来,四年时间里,经常起早贪黑开车赶路。丈夫和儿子经常劝她不要把自己累着了,马成双说,基层社会治理做的是群众工作,跟居民打交道,帮群众解难题,用心交心,用情换情,苦中有乐趣,乐从苦中来。

  广陵区头桥镇是扬州市重要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头桥口罩企业开足马力生产,而生产口罩所需的熔喷布,却需要从河南、天津、内蒙古等地购入。从大年三十开始,镇派出所副所长潘道骏连续17天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15家口罩生产企业运输原料的车辆一一登记,什么时间到、在哪个高速出口接,要做到心中有数。运输车辆抵扬,有时深夜,有时凌晨,他还要驾驶警车到高速出口,开道护航。在潘道骏看来,这场战“疫”,也是对社区网格与警务平台深度融合的一次大考。“村、社区接到企业求助,我们能配合的尽力配合。同时,村、社区的网格员,也在用警务平台大数据,全面排查返乡人员。”

  “我是网格长,不在现场指挥,说不过去。”从正月初二开始,高邮市城南新区纪工委书记、车逻镇纪委书记杨慧梅每天早上七点半到晚上九点半在卡点值守。那段时间天冷,杨慧梅每天都忍受着胃痉挛的折磨,随身带着药,熬不住了就吃一颗。去年6月,由于严重的胃溃疡,杨慧梅做了一次手术,9月又因肠梗阻住院近20天。按照医嘱,她需静养一至两年。

  在疫情防控的这段特殊时期,扬州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故事。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近年来,扬州市着力推进社区治理创新,通过推进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逐步形成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目前,6591平方公里的扬州城乡,划成了6232个网格,配备了10922名网格员。在这次战“疫”中,随着一声令下,他们全体动员、全力以赴、全时值守,当好战斗员、信息员、宣传员,坚持战一线、固防线、保底线……这些在第一线、最前沿的网格员和1.1万名社区工作人员成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和社区的“守门人”、百姓的贴心人,共同织出了一张密不透风的“防护大网”。

  与此同时,全市1.2万名机关干部、2万多名医务工作者、1.3万名公安干警和辅警、1万名退役军人迅速响应、主动下沉,到卡口、去街道、下社区、入村组、进企业;69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近3万名注册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开展志愿服务,共同筑起了抵御新冠肺炎的“铜墙铁壁”。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市基层战斗力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有数据为证:全市公众安全感连续17年保持在95%以上;自2月18日起,扬州已连续40多天新增确诊病例为零。网友们不禁感叹:“只要双脚能下楼,烟花三月一定下扬州。”

  基层强起来、壮起来意味着什么?守得住、稳固好发展的底板,才能一门心思忙发展、忙招商、上项目

  2月26日,2020年春季扬州市产业项目视频签约仪式成功举行,33个项目线上签约,总投资625亿元。作为客商代表,台湾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乾坤感慨地说,想不到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签约扬州,“我们对投资扬州充满信心!”

  客商们的这份信心来源于扬州的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想不到”的是扬州干部抓疫情防控的同时抓招商抓项目抓发展的拼劲。

  而这一切,又源自扬州打牢了发展底板。这个底板就是抓基层、强基础。

  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得到真正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市委书记夏心旻说,只有把基层这个阵地守好了,党的执政才有坚实的根基;只有把基层这个底板打牢了,全市的长治久安才有保障;只有把基层这支队伍建强了,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随着扬州市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镇街治理改革试点、不断优化镇村两级干部队伍结构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全市基层进一步强壮、基础进一步厚实,许多干部由衷地说:底板打牢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一门心思忙发展、一门心思忙招商、一门心思上项目。“打牢底板,就能催生‘化学反应’,迸发‘乘数效应’。”

  疫情期间,全市广大机关党员干部纷纷下沉企业争当“帮办员”,指导和帮助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扬州市工信局向口罩生产企业和重点乡镇派驻联络员,仅14家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就有28名驻厂员;扬州市开发区组织了80多名党政干部和招商人员组成“服务队”,下沉到企业,指导、服务区内外资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2月10日,扬州市首批工业企业开始复工。2月29日,全市规上企业已全部复工。

  经济发展的活力源头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各县(市、区)、功能区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腾出手”,危中寻机抓招商。他们变项目洽谈“面对面”为“线连线”,充分利用电话、微信、邮件等手段,以“云推介”“云洽谈”“云签约”方式进行招商,做到“洽谈不见面、招商不断线”。今年以来,扬州市开发区已深度洽谈20多个外资项目,其中欧美项目有10多个,6个重大项目已成功签约。宝应县四套班子领导每月拿出不少于1/3时间外出招商,各镇区主要负责人50%以上精力投入招商。“如果没有守好基层的阵地、打牢基层的底板,各级干部哪能腾出精力忙发展啊。”宝应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陆安亚说。

  旅游旺季将至,地处古城中心区域的东关街道将3月份定为安全生产攻坚月,各级干部带队走街入户,开展以“水、电、气、危房”为主要对象的拉网式安全大排查。“通过这次大排查,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让居民和游客安心舒心。”街道党工委书记徐超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一支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古城肌理的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在短期内完成大排查是难以想象的。

  如何让基层干部变“飞鸽牌”为“永久牌”?要补长短板、打牢底板,让基层“有权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

  “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心里暖洋洋的。”26日,在广陵区分会场参加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动员大会的广陵区汶河街道党工委书记钟蕾激动地说,“市委出台的政策文件,给我们鼓了劲、加了油。”

  “能解决的问题都破题了,余下的都是硬骨头。”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干部说,“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破草帽”“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政府干着,群众看着;政府很努力,群众不满意”“基层干部腰板不够硬、嗓门不够大”……这些现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顽疾”不解决,会制约城市基层治理。

  难点痛点,便是“哨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根针如何撬动千条线?翻开“沉甸甸”的《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赋权到位,让镇街“强身”。按照“有需要、接得住、用得好”的原则,围绕省政府明确可赋予乡镇的46项行政审批权和323项行政执法权,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的职能定位,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权责一致”的原则,将基层迫切需要而且能够有效承接的服务管理权限下放,做到权随事转、人随事走、钱随事拨。

  设置精简,让机构“瘦身”。突出乡镇(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统筹设置党政机构,原则上乡镇设置1办8局、街道设置1办7局,构建扁平高效、简约精干的基层组织体系。包括整合现有乡镇(街道)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责、机构,设立行政审批局暨为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整合现有各类执法力量,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人员下沉,让一线“健身”。统筹使用乡镇(街道)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推动条块力量下沉,优先在公共服务、综合执法一线配齐配强人员。赋予乡镇(街道)对条线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绩效考核权和任免建议权,且考核权重不低于50%。

  同时,加大从优秀村(社区)书记中选拔科级领导干部力度;积极探索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立村居干部收入自然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基层工作经费的保障力度,市县两级今年新增财政投入1亿元以上,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实现由县级财政兜底保障……

  “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经费下拨,市里一系列硬核举措,让我们基层真正有权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邗江区双桥街道康乐社区党委书记范乃成说,“这一下,我们基层干部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当然更有奔头、劲头、干头了。”

  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是社会治理的底板。“过去的‘飞鸽牌’将变成‘永久牌’。”广陵区汶河街道荷花池社区党委书记曹霞因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工作突出,被“火线”提拔,这次又在大会上被点名表扬。她说:“我要一辈子扎根社区!”

记者 吴生锋 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