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落户政策取消?社保基数上涨10%?记者求证
“上海落户今天起放宽了”“上海落户政策取消了”“普通人也能随便落户”“上海社保基数上涨10%”……在部分社交媒体上,时常会出现类似与社保、落户等政策相关的信息,引发关注。有人质疑,官方似乎并未发布相关消息,网上层出不穷的帖子依据何在?发布者是在分析解读还是造谣引流?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大量帖文都由所谓的咨询服务机构发布,内容有虚有实、真假混杂,目的是向有需求的网民推销落户、社保、公积金等规划、代办业务。这些业务看似诱人,实际暗藏风险。 假的! 都是为了引流牟利 记者向权威部门工作人员求证得知,“上海落户政策取消”“上海社保基数上涨10%”的消息均不属实。上海从未发布过“落户政策取消”的消息,每年的社保基数调整也是从7月1日开始,今年的调整方案尚未公布。 再看这些帖子的具体内容,不难发现,大多都是对上海当前各类落户政策的整理、集纳。比如一条题为“上海落户取消”的帖子,内文实际上是居转户、人才引进、留学生、应届生落户、纳税百万落户等具体落户方式的政策细节,并提示网友私聊“免费咨询”。发布者的用户名、简介中也都带有“上海落户”“居转户”“人才引进”等关键词。 记者与其中几个账号进行了沟通,对方都表示自己是提供落户咨询、规划、代办等业务的机构,询问了记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学位、社保缴纳年限、历年社保缴纳基数、居住证年限、职称等情况,继而提供了相应建议。 比如,一名“积分落户老师”得知记者近3年已达到“1.3倍社保”标准,即缴纳社保的基数已达到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1.3倍,便推荐记者考一个中级经济师,年底考证,明年初就能落户。另一个账号则建议记者选择人才引进落户,“本科+高新技术企业+2年2倍社保”,即“挂靠”到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 但是,“人才引进落户”对应的可能是高昂的服务费。 网友小胡分享了自己的咨询经历:“2年前我就问过一家机构,对方说是可以把社保转到指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办人才引进落户,如果时间是24个月要35万元,如果6个月要75万元。”要价之高把他吓了一跳。 可见,社交平台上所谓的“落户新政”,大部分都来自咨询、中介机构开设的账号,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吸引客户咨询并牟利。 “创造条件”规划快速落户 “我也经常收到这些推送,还看过他们的直播。”上海某区人才服务中心的“老法师”老陈告诉记者,那些账号发布的政策有一部分是真实的,但不准确,“这些发布者对不同的政策文件做了整合,叠加在一起,目的是吸引你咨询,做落户的‘规划设计’。” 通常,用户咨询后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咨询者原本就符合或接近条件,只需要对照要求,补足相应材料即可,比如考出相应的证书;另一种就是咨询者达不到条件,需要“创造条件”,这对希望快速落户上海的咨询者而言,无疑极具吸引力,但也意味着风险和陷阱。 “创造条件”的具体办法之一,是由中介机构为咨询者找一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挂靠”。这样的企业一般是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为员工办理落户的名额。中介机构往往与企业的人事人员等联系,在收取客户报酬后,通过企业内部人员为客户办理“挂靠”,由该公司为客户按照符合落户条件的标准发放薪水、缴纳社保等,且不需要客户真实地为该公司工作。这相当于虚构了客户与该公司的劳动关系,从而获取该公司的人才引进落户名额。 实际上,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类似现象的存在,会通过仔细核实来杜绝此类行为,但确实会出现“漏网之鱼”。 “从缴纳社保、发放薪酬等材料层面来看,他们确实是建立了劳动关系,只是申请人并没有实际到岗。要核查只能调取公司的考勤记录,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现实。”老陈介绍,在办理落户业务的申请时,工作人员会核查申请人的教育背景与当前岗位的相关性,“你大学学的是新闻,但申报的岗位是数据工程师,这个明显就不对,会进一步核实。” 钻空子走捷径风险重重 从程序上看,“挂靠”企业快速落户,似乎天衣无缝、各取所需,就连受理机构都不能准确辨别,但真的毫无风险吗? 显然不是。“最简单地,如果这个企业‘没了’,你的投入是不是就白费了?”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分析道,能够进行类似操作的企业,往往不是规模较大的成熟企业。 成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完善,“钻空子”的可能性小。操作可行性较高的中小企业,则难保能够经受行业和市场的大浪淘沙长期经营下去,或长期保持人才引进的名额。一旦“挂靠”的企业不再具有办理落户的资质,客户可能就将遭受重大损失。 一方面是财产损失,除了要向中间人支付一定的好处外,“挂靠”期间企业产生的所有用人成本也都需要客户来承担,包括薪酬和企业缴纳部分的社保、公积金等等,这些费用通常都需要预支给中间人。“这笔钱到底是进了中间人的口袋,还是打到了公司账上?个人账户直接打到公司账上有一定障碍,所以这笔钱的安全性有很大风险。”知情人士说。 另一方面是时间损失。如果“挂靠”中途失败,造成了申请准备流程的中断,甚至是社保缴纳的中断,客户可能需要重新积累年限,对于希望尽快落户的客户而言,无疑浪费了大量时间。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能看到不少因代办落户不成而产生纠纷的案例。至于类似的行为能否得到法律保护,一份判决书中的文件表明了法院观点:“被告协助原告以挂靠在高新技术企业缴纳社保的方式获得上海户口,违反了上海市有关人才落户的相关政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故服务合同依法应确认无效。” “这些账号、机构发布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让许多青年人才了解了上海吸引人才的态度。但有些服务则是钻政策空子、走捷径的行为。”老陈提醒,通过类似手段尝试办理落户的结果极不可控,一旦发生意外,不良后果只能由咨询者自己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