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法庭精耕细作“民心文化”
(记者 张武平 徐磊 通讯员 常志飞)作为服务黄桥老区5个乡镇近40万人口的基层法庭,面对案多人少的司法审判新形势,黄桥法庭大力传承红色经典“民心文化”,围绕“情暖民心、法润黄桥”的庭训,不断开拓创新,努力践行“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锻造了具有时代特征、富有地方特色、赢得百姓称赞的司法“民心文化”。 黄桥法庭法官刘世浩开完当天的最后一个庭,已经是下午5点。整理完当天的工作后,他才有空拿出手机,打开微信,进入到“黄桥法庭”群,里面跳出了许多同事发布的法律话题,群友们聊得热火朝天。迅速读完帖子后,刘世浩也加入到讨论行列之中。通过这个聊天群,大家不仅交流了工作心得,探讨了业务知识,更主要的是拉近了同事之间的距离。 如今,这一开通于去年6月份的微信群已成为“指尖上”的思想阵地、心灵驿站和业务课堂。一次,法官助理堵亚军审理一起离婚案件时,遭到当事人的误解,小堵觉得很憋屈,就将这一事件发到了“黄桥法庭”微信群。大家便在微信群里开导他,让小堵感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心中的不愉快很快消除,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 活跃的微信群仅是黄桥法庭打造“群文化”的一个载体。无论是集体劳动,还是乘车往返途中,甚至中午就餐,工作之余,黄桥法庭法官只要聚在一起,就会形成“群文化”,交流业务心得,分享工作喜悦,共商解难之策。 黄桥法庭现有6名审判人员,每年受案数超过了1800件,案多人少的矛盾尤为突出,有两名法官每年办案超过了400件,繁忙、疲惫是每一位法官的常态,但大家始终牢记“在每一个案件中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宗旨,坚持公正司法、服务群众。黄桥法庭庭长宋炳忠介绍,为提振大家克难办案、争先创优的精气神,法庭将司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先手棋下在深化“红色教育”上,组织全庭人员到革命教育基地参观瞻仰,强化理想信念和司法宗旨教育,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大讨论,让公正司法、服务群众成为每一名法官的价值追求。 2014年4月21日,是辖区某村黄老太的八十大寿。但在这一天,因为赡养纠纷,她却与儿子对薄公堂。考虑到原告黄老太年龄偏大,同时为达到普法宣传效果,黄桥法庭将庭审现场搬到了村委会,法官程志伟审理了此案。庭审结束后,法院采用“民心审判”方式,组织在场干部群众对该案进行投票,70票中有63票支持原告观点。黄桥法庭庭长宋炳忠介绍,所谓“民心审判”,就是在审判过程中,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为矛盾的解决创造氛围,引导当事人在合法的基础上进行调解,接受公序良俗,从而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 说起“民心审判”的初衷,宋炳忠说,那是他看电视受到启发的灵感。2013年,宋炳忠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调解家庭纠纷的节目,矛盾双方坐在节目现场,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他当时就灵机一动,决定以这种形式让老百姓参与到案件的讨论中来。宋炳忠随即找到黄桥老区小有名气的“黄桥在线”网站,决定把案件挂网上,接受网民评议。实践当中,黄桥法庭选择了一些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件,在隐去当事人真实身份后,把案件事实公布在论坛上,收集网民的意见,再将主导意见和建议向当事人公开,增强正面说服教育的认同效应,增加成功调解的概率。 “养女该不该看望并赡养养父”是放在论坛上讨论投票的首起案件,短短5天有5000多人浏览、70多人参与投票。截至目前,黄桥法庭已在“黄桥在线”上讨论投票案件14件,参与投票达400多人,浏览超过10多万人次,跟帖800多个。其中,调解9起,撤诉3起,判决2起。 黄桥法庭院内有两株雌雄相依的银杏树,泰兴人自古就对这一地球最古老的孑遗“活化石”怀着一种无比的敬畏之情。近年来,黄桥法庭大做文章,在树上铭牌“和好树”,每当遇到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离婚等案件当事人,便让他们到树前见证大自然的“爱情奇迹”,起到了出乎预料的教育和调解效果。借助“和好树”,黄桥法庭先后让18起离婚案件当事人重修于好,并在树前拍照留念。 为营造司法和谐的社会氛围,近年来,黄桥法庭注重就地巧用载体,运用经典故事,尤其是发挥好地方特色景观、人文故事的引导作用,着力深耕司法“和文化”。在一楼大厅,张贴告知“对妨碍民事诉讼有哪些强制规定”,宣讲“六尺巷”和宋顾孝子顾昕的故事。针对不同类型的当事人,发放法律常识温馨小贴士,引导他们干戈化玉帛。如离婚纠纷,印制了“离婚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滥诉对人的身心伤害”、“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诉讼权益”等内容,在当事人等待开庭时发送,引导他们依法诉讼、冷静处事。 得益于“民心文化”的开花结果,黄桥法庭近年来先后涌现出省法院系统调解能手、泰州市十佳法官、泰州市“百姓喜爱的好法官”等多个先进典型,2012年被省、市法院表彰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被省高院评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前不久又被省高院表彰为第二批全省法庭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