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文体 > 正文

礼仪概述

2010-02-03 来源:泰兴网 浏览次数:

  ★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是人们获得自尊与自信、社会组织获得理解与支持的重要手段。几千年来,人类对文明礼仪规范一直孜孜以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仪”是指仪式。“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

  为使各种人能愉快融洽地一起相处,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规范,这就是礼仪。

  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它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是道德修养程度如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礼节,即社会公认的待人接物的方法和人与人相处的准则。仪式,是指正式场合用以表示礼节的一系列固定的程式。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是人际交往约定俗成的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的基本原则

  一是律己的原则。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

  二是敬人的原则。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三是宽容的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四是平等的原则。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五是真诚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六是适度的原则。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

  七是从俗的原则。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不可以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礼仪在世界各国都受到很高的重视。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三是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四是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从社会的角度看,礼仪有助于创造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增强民族自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 有时候礼仪的作用不可估量,它可以陶冶性情、规范行为、弘扬正气、增强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

  ★礼仪教育与礼仪修养

  礼仪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凝结着人类的理想、智慧,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相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开展礼仪教育能给社会带来和谐,能使人们精神愉悦。

  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 “ 礼仪” 从话里来, 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恩来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就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我们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所以, 培养每个人高尚的人格, 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些人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