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商贾篇
刮癞宝浆与挖野芋头 刮癞宝浆与挖野芋头,是旧时泰兴乡间群众为补贴家用而进行的两项“副业”。 先说说刮癞宝浆。癞宝浆,中医入药名为蟾酥,白色乳状液体,是癞宝(蟾蜍)表皮腺体的分泌物,贮于癞宝头部两侧隆起的椭圆形疙瘩内。入药后具有解毒、消肿等功能,对治疗痈疽、疔疮等症候有奇效。上世纪80年代之前,各地供销、药材收购部门每年届时都专门设点收购蟾酥,成为民间季节性的“弄点零用钱”的渠道之一。夏秋之夜的黄昏,大地一片苍茫,但常可以看到微弱的灯火游走于田头沟边,捉癞宝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手提马灯(带玻璃外罩的防风煤油灯),身背负笼子(背在身上装鱼的篾制笼子,小口大腹),慢慢踱行。那些胖墩墩的癞宝都蹲在水边路中乘凉,同时瞪着滚圆的眼睛捕食昆虫。见了灯光,正要逃时,人们早已敏捷地将它们收拾进了负笼子。时间不长,负笼子就沉甸甸的了。 负笼子装满了,年轻人们就地蹲下,一手捏着癞宝,只让它露出头部,另一只手则卡着早已准备好的大镊子,就着灯光,瞄着癞宝头部两侧,爽利地刮了起来。刮浆也小有技巧,用力要适度,劲大了会刮破了皮,癞宝浆里就会有皮血之类,色泽不好,没得卖相;劲小了则刮不出浆水,收效不好。一会儿,这些癞宝负痛逃走。于是大家又继续前进,捉拿下一批癞宝。夏秋之际,天气炎热,气温偏高,这癞宝浆容易变质,打了等就卖不出好价钱了。因此第二天一早,人们就要赶到收购点去换票子了,顺便拢到烧饼店,买上几个大黄烧饼,打发一下咕咕叫的肚子。这癞宝浆是我们泰兴的宝贝,过去出口到日本、香港、东南亚一带,一斤蟾酥可换1.68斤黄金或者22吨小麦,很是可观。1966年全县收了648.5公斤,是历史上最多的年份。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现今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影响,癞宝也急剧减少,当年的收入可能风光不再了。 挖野芋头则是乡间小朋友们边扯猪草边采集的一种“副业”。春天到了,东乡高沙土地区松软的沙土中便会冒出许多细小的野芋头幼芽。它们不慌不忙,慢生慢长。到了夏收之际,根部会结出球状的果实来,便大体成熟了。大人小孩就都顺带挖那些野芋头。挖野芋头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是有窍门儿的,有时一锹下去,往往容易把野芋头挖破,要靠住叶子笔直的下锹,下去三五寸时,小锹轻轻一摇,锹柄带力往上一撬,野芋头就连根带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碰上好运气,一回也可搞个半斤八两的,有了三斤二斤,小朋友们就火崩崩地到收购站去卖,买簿本铅笔之类的是不用愁的,有时还能贴补一点家用,让父母表扬一番:“有用了,会弄钱了!” 野芋头学名半夏,多年生草本植物,喜荫蔽和沙性土质环境,泰兴东乡适宜生长,果实个大、质坚、色白、粉性足,称为“泰半夏”。根部入中药后,有止咳祛痰、止吐的功效。上世纪五十年代,最高年份时全县竟收了17万多斤。据说城北岳桥的质量最好,其主要药用成分鸟甙含量超出周边地区三倍以上,制成药品,在全国都是上乘的。东乡“旱改水”后,大批野芋头失去了生存的环境,现在在田埂沟边偶尔可以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