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文体 > 正文

四时八节篇

2010-01-28 来源:泰兴网 浏览次数:

高灯圆子落灯面

    元宵节的由来传说很多。据说道教信奉“三官神”,“三官神”各有生日:“天官神”正月十五生,“地官神”七月十五生,“水官神”十月十五生。“三官神”对人们可起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作用,因此人们便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又称“元宵”、“元夜”),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并逐渐形成了“闹元宵”的风俗,祝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安居乐业。正月半的月亮是新年第一个圆月,象征着团圆、美满,是个非常吉利的日子,人们过元宵节,主要是为亲人团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有人说,元宵节是人们跟玉皇大帝智斗而来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地上到处是凶猛的野兽和飞鸟,它们常常袭击百姓、伤害牲畜,于是大家就组织起来猎杀这些害人虫。一天,一只硕大肥实的天鹅被人们用飞箭射中,双翅拍了几拍便呜呼哀哉了。谁知这可惹下了天大的祸事。原来这只天鹅是玉皇最爱的看门的神鹅。为了替神鹅报仇,玉皇决定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派十万天兵天将到人间,将地上的一切全部烧光。玉皇的女儿们都十分善良,她们商议决定派七仙女下凡,把这个消息告诉百姓。消息传来可把人们吓坏了。这时,一位老人想了个主意,说:“在正月半前后三天里,家家户户挂上灯,燃放鞭炮和烟火,这样玉皇就以为人间起大火了;另外再做一些最好吃的汤圆献给天兵天将,请求他们不要放火。”大家觉得这个主意最好,就立即准备起来。正月半这一天,天兵天将真的来了,人们立刻把热腾腾、香喷喷的汤圆端出来给他们吃,又放鞭炮又点烟火欢迎他们,天兵天将十分开心,没有放火就走了。玉皇在南天门一看,只见地面上红光闪闪,烟雾迷漫,响声震天,以为大火在燃烧,得意极了。就这样,人们保住了生命财产。以后每年的正月半,大家都要张灯结彩,吃元宵,好好地庆祝一番。还有人说,自从嫦娥奔月之后,其夫后羿昼夜思念成疾。正月十四夜上,一个童子来求见后羿,称是嫦娥派来的使者,说“夫人知道你非常想念她,叫你明天用米粉作成丸子,圆圆的如满月,放在西北方向,呼叫着夫人的名字,三日内夫妇可团圆!”后果真夫妻团圆。这个故事人情味儿真浓,反映了元宵之夜人们追求团聚的强烈愿望。宋代大诗人欧阳修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这一美好愿望的写照。

    “高灯圆子落灯面,今年吃过望明年。”泰兴民俗,正月十三(农村十四)高灯,十八落灯,月半则是灯节高潮,这就是元宵灯节,民间俗称“正月半”。这是每年春节期间节庆活动的最后一个节目。高灯之日晚,举家吃过圆子(寓意圆圆满满),孩子们即点燃彩灯,在路上边跑边唱:“灯来了,油来了,家家人家都来了”。此唱彼和,招来了许多灯,排成长龙。欢乐祥和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晚上,吃过面条(寓意长寿),宣告落灯,过年才算正式结束。从第二天起,人们又将投入紧张的生产活动中,为获取更为丰硕的果实而劳作。

    元宵节期间,除舞龙灯、荡花船、踩高跷等娱乐活动外,还有逛集场,带亲妈妈等许多民俗活动。晚上放哨火、放飏灯也是一大特色。哨火是在野外以干草点燃的火,其源于战国时代。据《管子•轻重甲》载:“管子入贺齐桓公说,齐人在北泽烧荒,火光之下,荒地开辟,农夫有百倍之利。”放火烧荒,辟地播种,以草灰肥田,是古时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后用于战争时的信息手段。烽火台上一有浓烟烈火,即有战事,兵家则迅速采取对策,故哨火在历史上曾起了相当了不起的作用,后逐渐演变成元宵节的民间活动。放飏灯也是元宵节期间应时即景的一大乐事。好热闹的人们用白纸或红纸糊成半人多高的密封筒状,四围粘贴在直径二尺以上的竹篾圈成的圆箍上,朝下腾空,以烟火充斥其中,在竹箍内用铁丝打成直线,中间系牢点着的油捻子或胶鞋、车胎等易燃物,待烟火薰足,飏灯就腾空而去,直上云霄。三国时诸葛孔明指挥作战,夜间行军常以飏灯作为引路的信号,故人们又称其为“孔明灯”。泰兴曲霞地区不少人好玩飏灯,有的年份高灯时多达数千盏,约时齐放,蔚为壮观。

    正月半是一年中的首次月圆之时,旧时人们认为月亮作为太阴,被看作是女性的保护神,专司妇女生育。因此正月半就隐含着乞月感孕的文化成分。所以在民间,每年正月半的清晨,如果庄上有新媳妇结婚后两年还未怀孕的话,就会被左邻右舍的汉子们拖出家门,前拉后赶,绕着大屎缸转,一边转一边用扒灰老儿、扫帚或木棍在后面赶打,只要不打脸就行。据说这样即可怀孕生子。新媳妇的丈夫、公婆求子心切,则递烟抓糖,表示感激,甚至纵恿人去参与,直至新媳妇答应“今年养小伙”为止。如果当年未生小孩,下一年正月半还得“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今此陋俗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