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文体 > 正文

游娱交际篇

2010-01-28 来源:泰兴网 浏览次数:
 
泰兴花鼓
    泰兴花鼓源于南沙秦家楼一带的民间舞蹈,是旧时农民艺人靠卖艺谋生而产生的一种民间舞蹈。民间艺人们往往以一个家庭、几个家庭或同村一伙人自行组合,靠打花鼓为生。平时则沿门、或在街头、村庄、香期场作广场演出,如逢大户人家喜庆堂会,也常在室内表演。由于该舞用红灯作为主要道具,红灯内插上点燃的蜡烛,既可照明又增添光彩,不仅白天演出,夜晚也能照常表演。因此也称为“夜火灯”。解放后,县文化馆作为泰兴特色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定名为“泰兴花鼓”,在全县广泛传播。

    泰兴花鼓热烈欢快,带有喜庆色彩,有唱有跳,边唱边跳,曲调、唱词均有完整结构,风格独特,自成一体。其曲调共有三个,一为“花鼓调”,二为“跨金索”,三为“倒花篮”,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的风味,音乐节奏明快、跳跃,一开场便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花鼓调”是开场曲,热烈流畅,伴以演员轻快的舞步和逗趣的动作,给人以轻松欢娱的享受。“跨金索”节奏转慢,乐曲在情绪上带上了一定的抒情成分,无形中与开场的花鼓调产生了一定的对比效果。“倒花篮”时,乐曲速度突然加快,旋律高昂,随着跳跃难度及动作幅度的加大,把整个舞蹈的气氛推向高潮。

    泰兴花鼓的舞步、动作、幅度大且灵活风趣。通常由六个人跳,称“六人花鼓”、也可4人、2人跳,就称“四人花鼓”、“二人花鼓”,8个人跳时,就叫“八人花鼓”了。无论是几个人,都是男女各半。假如6个人跳,就是两男托红灯,一男打小锣;两女打莲湘,一女打竹板。托灯的与打莲湘的对打,打小锣的与打竹板的对打,一边互相逗趣,一边变化队形。来去作“二龙出水”、“蝴蝶穿花”、“铁索连环”、“顶天立地”等状。其动作特征是晃头、扭腰、摆胯;膝屈、脚颤;舞步上有颠三步、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小跑步等,其中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极为独特,是其它民间舞蹈中所没有的。颠三步的要领是“三步一颠,腰扭脚颠,眼神互顾,前后呼应”。喜鹊登梅步的要领是“喜鹊登梅步轻巧,要求半蹲直起腰,两脚前后隔半步,脚尖外侧着地跑,左脚前踏身前倾,右脚后蹬晃脖瞧,上身随着脚步移,平稳之中显活跃”。在动作上,打莲湘的有“古树盘根”、“太公钓鱼”、“雪花盖顶”等;托红灯的有“游龙戏珠”、打竹板的有“金猴爬杆”、打小锣的有“螳臂挡车”等,其中打莲湘的动作尤为优美且少见。例如“古树盘根”,打莲湘的女演员紧紧围绕托红灯的男演员,在短短的五拍之中,由低到高,自左到右,一气呵成,完成用莲湘的两端去击地、击脚、击手、击肩等一连串的十个动作,且与托红灯的男演员互换位置,同时又完成了180度的自我转身,好似一根青藤紧紧围绕一棵参天大树。

    泰兴花鼓的唱词全为泰兴方言,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招式多样,变化灵活,舞姿优美,引人入胜,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今已成为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是泰兴文化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