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三鞑子”有无其人?——庆云寺沿革史
附: 泰兴古刹——庆云寺(摘)僧智林 (摘)根据史料和庆云寺石刻碑文(原立于大佛殿墙中,十年浩劫时随大佛殿被拆而毁)记载,始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元朝时有驸马都尉蔡梦祥(泰兴人)奉献宅基扩建。后又有御史福建巡抚朱一冯(泰兴人),为庆云寺修建钟鼓楼,准提楼,千佛楼,定惠斋,西竺庵,普同塔院,崇富院等。至此,庆云寺殿堂楼阁鳞次栉比,宏伟壮观,为当时大江南北的名刹之一。如果该寺尚存的话,已有近千年历史。 庆云寺曾于1905年遭过火灾,但损害不大,大佛殿、藏经楼、千佛楼,准提楼等主体建筑,仍然完好。加上前后左右的僧房禅室,整座寺庙院落东至马家巷,西至红袍街,南至越街,北至红牌坊口,占地面积一百余亩。除大佛殿外庙房屋宇总共有一百三十余间。 庆云寺前有山门殿,又叫韦陀殿,内塑四大金刚(又称四大天王),佛家以四大金刚分管东、西、南、北,保护庙宇,山门殿中间有一尊弥勒佛像(亦称布袋和尚),它手执布袋,身披袈裟,袒胸凸肚,笑容可掬,似迎四方弟子和游人香客之态。殿内的韦陀佛像,金刚怒目英俊威武,其神其态,无不显出守佛门之威。 由山门入内便是寺庙广场,场内古木参天,枝繁叶茂,既是佛门弟子大型佛事活动的场所,又是游人香客憩息散步之处。广场两边有钟、鼓、二楼,钟鼓之声,不绝于耳。过广场为大佛殿,也就是民间传说中“季三鞑子”所建的金銮殿。中供奉三尊高大伟岸的木雕佛像,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即如来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两侧有一老一少两个侍从。老者迦叶,是佛祖传法的第一代祖师,名列西天二十八祖之首。年少者为阿难,相传《贝叶经》(佛教经典)系他传播,大殿两旁有二十尊护法天神塑像,分别簇拥着佛祖,还有两个佛祖的上首弟子,东为文殊,西为普贤。大殿后壁为南海观音,脚下踩鳌鱼头,旁有善才童子和龙女,还有金身十八罗汉和彩塑诸天等。殿中泥塑木雕诸类佛像、天神、罗汉,神态各异,或双眸半展、低眉垂目;或结跏趺座,神情肃穆。抗日战争以前,大殿内昼夜香烟缭绕,香客、游客络绎不绝。每逢重大佛事,殿内更具特色。五六百名僧人齐声诵经,抑扬顿挫,和谐悦耳,身临其境,似进佛国世界。 大殿后为藏经楼,内藏明版本珍贵经书五千零四十八卷(大多数寺庙所藏经书为清版本),可惜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逐渐散失殆尽,实为痛心。 藏经楼向东为千佛楼,该楼中有各种罗汉,佛像一千尊,塑像艺术高超,各具姿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寺内历代住持(当家师)均视之为艺术瑰宝。过去对此雕塑艺术之杰作,由于阶级的偏见,竟不知出于何人之手。可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这此活灵活现的佛像,被伪军和国民党军队破坏殆尽。藏经楼向西为准提楼,它倚水而立,故又名五彩玻璃楼。楼上塑有准提佛像,楼下是香客、游人茗茶休息之处,楼内还藏有历代名人字画。 藏经楼、千佛楼、准提楼,呈品字形分布,皆为上下二层,层顶坡度不大,角梁起翘不高,但由于匠心独运,结构精致秀美,令人有稳重而玲珑之感。整个寺庙的建筑,唯大佛殿飞檐斗角,宏伟壮观。全寺拱门黄墙座落于綠荫古木之中,故有“庆云清梵”之称,为泰兴县十二景之一。寺外四周均为河水环抱,只有一座石桥能入寺内。(我记忆中石桥早没改为穿横山门的庆云巷——摘者注)(下略)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