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三鞑子”有无其人?——庆云寺沿革史
关于庆云寺,我不想再作内部介绍,因为有僧智林《古建筑——庆云寺》叙述很清楚,我只想就庆云寺的发展和有关涉及的问题,作一个考证探索。 泰兴民间,一提及庆云寺,便有声有色叙述“季三鞑子”如何建筑庆云寺的故事: 季三鞑子事母最孝,母未见过金銮殿,便在家宅内私造金銮殿。刚竣工,京城传来消息已有人告发他“生心谋叛,私造金銮殿”,并奉旨出京缉拿。季三鞑子情急生智,连夜塑起三尊大佛,免去“灭门”之罪,可却要承受“私修庙宇”的罪责,被扭解进京,庭议充军。 当皇帝亲自晓谕充军之事,季三鞑子立即叩求:“任凭海角天涯都去,只是延令村(泰兴)黑松林不去。”问:“延令村黑松林是你家乡,为何不去?”答:“就是因为家乡不能去,家乡人早不见晚见,彼此知道底细,前面走后面嘲笑,无地容身。如到人地生疏的地方,他们又不知道我是驸马,犯了何罪充军。再次家乡官好做民难当,蚊虫如蝇,臣宁死不去。”皇帝冷笑一声:传旨“充军延令村”。 公主哭诉太后,一定要召季三鞑子进宫辞别。季三鞑子当着太后、皇帝劝说公主别难过,“夫到天边妻不行,不会使你受苦。”皇帝听说却好笑了起来说:“夫到天边妻要行。”季三鞑子立即叩头谢恩,皇帝知道又受了他的愚弄,在太后的怂恿下,公主随同充军回泰兴。因而,泰兴民间至今犹把“季三鞑子”充本地军来形容某事在本地奔波,逐渐成为泰兴民间的有名成语。 季三鞑子有无其人,私造金銮殿有无其事,历代《县志》均无记载。如果照民间传说:“泰兴有个季驸马,雍正皇帝叫姑爹”去探索,季三鞑子当是顺治皇帝女婿,康熙姊夫,。在顺治年间,泰兴有一个“季三”,他是季开生三弟名李贞,是顺治十八年工部主事,《县志》上没有记载他是驸马,事实上,他也不是驸马。理由:1、顺治十八年皇帝年仅廿二岁——廿四岁,即使清律皇帝十六岁结婚,公主也只有六七岁,而季贞已是工部主事,据此推测年龄也至少和顺治相当,那真是公主变成嫁不出去的姑娘,要等到长成十五、六岁后下嫁一个和亲爹年龄相仿的人吗?2、清初洪承畴签订所谓满汉条约中有“旗不点元,汉不选妃”,目的是满汉不能通婚,怎么顺治或康熙就违背这一协定。3、庆云寺是泰兴古刹之一,经过几个朝代扩建维修,难道三张大佛而要等到清初的“季三鞑子”来修吗?根据以上三点决不会得是季贞。且季贞道道地地是泰兴人,决不是“鞑子”,更没有被本乡人误称谓“鞑子”的可能性。然则是谁呢?有这人,而不是清初的季贞,却是元初的蔡梦祥。蔡梦祥不但有使别人误称为“鞑子”的充分条件,而且确确实实是元世祖的驸马,历代《县志》均有记载,庆云寺大佛殿石碑中也有记载:“元驸马都尉扩建”,现在就由民间所传“季三鞑子”的传说来证明。 当初蒙古族统治中国后,对中国人民无穷地榨取,苛捐杂税很多。规定树到一定围径就得按株纳税,再大就得查封待贡。传说,有一天,“季三鞑子”携带上好的柿子进贡皇帝,皇帝觉得甘香可口,急问何名,季答:“柿,出在泰兴,今后可逐渐不得吃了,因为,树税重,再大又得禁封了,民间不待长大就砍去了”。皇帝即刻传谕“柿树不税,柿树不封”,季即叩头授命,传旨“是树不税,是树不封”。皇帝考察后,一言既出,也就传旨免却树税树禁。 民间传说“季三鞑子”因遂母意私造金銮殿一事,在《县志》上也找到根据,是蔡梦祥而不是“季三鞑子”。《光绪县志》的记载:“蔡梦祥事母最孝”,这与“遂母意造金銮殿”而合拍的。《县志》且又记载:“庆云寺元驸马都尉蔡梦祥宅”和“庆云寺蔡梦祥舍宅益之”,则就更加证明,不是什么“季三鞑子”而是蔡梦祥,根本就没有季三鞑子这个人。要有,也只是清初的季贞,可是他不是“鞑子”,“季三鞑子”的有关传说,都在蔡梦祥身上找到根据。 蔡梦祥,父蔡济本是安徽(传说徽州屯溪一带)人,少从元世祖入主中国后,即任泰兴县尹,后任扬州路总管。蔡梦祥刚出生后,全家即迁泰兴,及蔡梦祥长大即以泰兴为“故乡”。后因父功尚公主,也赐以泰兴为公主“采邑”。(附:《续文献通职官八》记:“元制非勋臣世族及封国之君,莫得尚(公)主。)后又因父功继任扬州路总管,对泰兴父老《县志》记有“以赡乡里之不足而深恤之,”至今在泰兴民间留有歌颂的印象。蒙古族及其他北方人,中国人特别泰兴人,习惯称谓“鞑子”,而对蔡济这样的人是元开国立过功勋,且又是安徽口音“蛮语系”,很大可能也混称“鞑子”,或许蔡梦祥又是排行“三”呼为三“鞑子”的可能性更大,由于年深日久,逐渐便与“季三鞑子”混同起来,而呼之为“季三鞑子”,而蔡梦祥身上有根据所发生的事件,均就传到“季三鞑子”身上,那真是蔡冠季戴“了。 《县志》记载,庆云寺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又记“庆云寺驸马都尉蔡梦祥宅”,这就有了矛盾了。如说先有庆云寺,在元初虽然泰兴遭受到很大的破坏,土地再紧张,也有会得蔡梦祥尚公主于一庙内,庙与驸马府混杂在一起,进出,保卫都是问题。如说先有驸马府,后有庆云寺,那就不是建于咸平二年,还是《县志》另一记载:“庆云寺蔡梦祥舍宅益之”,这还符合逻辑。若照这一记载分析:“庆云寺虽奠基”于宋咸平二年,却没有后来这么大,很可能是一个小庙。后来蔡梦祥驸马与其近邻,由于“季三鞑子”私造金銮殿,为了掩盖叛逆之罪就用“舍车保帅”的方法,而舍宅益之,把全部驸马府并入庙内,迁居小西门陆家湾。如再根据明万历年间(约在25-30年,公元1579年——1602年)泰兴知县陈继畴重修庆云寺时所立碑文(碑今已找到,在妇幼保健所东厕所旁土内),《重修庆云寺》记载:已提出这一名称“庆云寺”,且说久已荒芜。由此,得到提示,蔡梦祥当年为了掩盖“叛逆之罪”,连夜塑造三张大佛来搪塞时,就已有庆云寺这一名称,获私建庙宇罪后,则“庆云寺”这一名称也就未得批准,同时建庙工程也就终止。因此,到明万历年间已荒芜不堪,因而,知县陈继畴倡议重修,继之有邑人朱一冯扩建七院,才完成后来的庆云寺。由此更足证明蔡梦祥仅塑“三张大佛”,仅以空宅益之,后来若干附属建筑,均出自朱一冯之力,因而后来,庆云寺作为朱氏“家庙”。 朱一冯字非二,一字明京,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进士,授河南信阳知州,入为刑部郎中转兵部,主考陕西乡试,历任职方武选郎中,升福建参政(省府秘书),以参政出福宁府知府。荷兰入侵,协助抚台南居业,扼守金门,荷兰人弃澎湖夜逃。福宁兵变,朱单骑驰往,镇抚兼施,旬日事定,升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到福建巡抚。《敕赐庆云禅寺》这一雕龙蓝面金字的木质竖牌原在庆云寺山门上方,现在发现在南元村仓库内,市档案局收管后,现已转交宝塔湾庆云寺,确系清世祖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产物,由此实物堪作庆云寺的历史见证。 综上所述,庆云寺奠基于宋咸平二年,约在元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79——1307年 ),改建为“寺”(随时庆云寺名也就提出),明万历25年——30年公元1597年——1603年),知县陈继畴倡议重修,朱一冯继建后建,清顺治十四年后(公元1657年)经官方正式命名“敕赐庆云寺”。先后发展约近656年,经历北宋、南宋、元、明、清初等五个朝代,在我国庙观建筑史上算一大奇迹。解放后改设他用,屡遭破坏,现已荡迹无存。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尊重宗教信仰及海外泰兴籍华侨的赞助,受到政府的重视,改建到宝塔湾去,比之当初真正无以比伦,当年规模请见庆云寺原当家师僧智林《泰兴古刹——庆云寺》。文章(摘选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