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耶稣堂的传说
2010-01-28
来源:泰兴网 浏览次数:
大中小
老泰兴基督教分浸理教、长老会两派,均属泰州教会。浸理会又称内地会,二十世纪初由教民陈培章(泰兴人)引美国教师索行仁来泰传教,初设教堂于丁家庄福田庵。光绪二十八(1902年)改设于县城南门凤凰天法华庵,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因城南教堂被军队拆去,乃与城内长老会合并。城南教堂凤凰天旧址曾遗留一幢华美的二层三间生活用小洋楼,楼上下门窗为欧式风格,二楼前后左右皆有出檐围栏,因为在泰兴独一无二,一直得到当地民众保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泰兴拓街,北门教堂礼堂被拆,凤凰天的那三间楼房又曾重新粉刷恢复教务活动。八十年代因破损成危房后被拆除。 民国七年长老会由泰州教区传入,其时美国籍牧师何伯葵派丁某为传道师在三井头租民房立教堂传教,后扬州人田小农为传教师,并在鼓楼北街买地造屋建起了教会自己的教堂。 泰兴旧城改造前,基督教堂在北门小桥南,现时代超市对门,原名中华基督教堂,始建于民国十五年前,民国十五年正式迁入启用。它的西大正门面对繁华的北门大街,后门朝东,通向县家汪,和我的县家汪老家是邻居。耶稣堂的杨牧师家人洗菜、淘米、洗衣服都到县家汪河边,我们去土山巷东头茶水炉买水也喜欢经耶稣堂往来。 原来耶稣堂礼拜的礼堂有七、八间屋相连,中间没有柱子,用的是人字横梁,当时很少见到,南北两边沿墙上的大玻璃使堂内光线明亮,里面有很多排长条椅,东边还有个大讲台,做礼拜集会的人,从西面大门进出,这样的礼堂解放初在泰兴比较少,地方上的许多会议都借在耶稣堂召开。一九五八年城区老街拓宽,教堂临街的几间被拆掉,后礼堂全部拆除并改成文教局的办公室,文教局搬出以后教堂成了民居。 教堂的小院树木花草繁茂,春夏秋冬院内都有绿叶,给人一种温馨、安静的感觉,小院北是一排生活用房,与寻常家居没有区别。 据《江苏年鉴》所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泰兴有基督教徒80人,主要分布在泰兴、黄桥两镇。1956年有48人,其中牧师1人,长老3人,传道师3人,教徒41人,1964年有教徒22人,耶稣堂的教务活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以恢复,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初,浙江温州人杨华亭为牧师,那杨牧师高大英俊,慈眉善目,为人谦和,讲一口泰兴人听得懂的温州话,邻居们都尊敬他。1959年移居山东济南,泰兴耶稣堂的教务活动停止。 杨牧师之前是扬州人田小农,早年曾听家父说起这位田牧师,他中等身材,圆圆的脸,总是带着微笑,人缘极好,从不因左右邻居不是基督教徒而另眼看待,他常跟邻居们闲聊:“上帝仁慈,要把爱心奉献给天下人,我们要传播上帝的仁爱理念,愿天下人皆俱仁爱之心,让世界充满爱。” 我父亲双手残废,势利的人欺侮他,田牧师与他交朋友,更不因我家信佛教而疏远他,父亲曾拿出一枚图章,告诉我这枚图章就是当年的田牧士帮我刻的,可惜这位好人全家被日本鬼子杀死在耶稣堂内。 当时的鬼子司令就设在耶稣堂斜对面的曹家楼,田牧士的平时举动引起了鬼子注意,田牧师是泰兴城内的名流,总有非常原因,才使鬼子动了灭门杀机。这灭门之祸的原因也许永远是个谜,。而邻居们推测,田牧师做礼拜时或是讲了号召人们抗日的言论;或是被日本鬼子追杀的抗日人士常躲进教堂避难;或是强迫田牧师做他不能做的事,遭到田牧师的严拒。 好多年后,邻居们谈及此事,皆十分怀念这位好邻居、好朋友,更记住了他要大家做有仁爱之心的人,多奉献爱心于社会的仁爱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