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文体 > 正文

泰兴陈公堂的传说

2010-01-28 来源:泰兴网 浏览次数:
    中国历史上被后人建庙供奉的县官极少,被邻县人建庙供奉的更罕见。泰兴市曲霞镇太平圩就有一座供奉明代靖江知县陈涵辉的庙堂--陈公堂。

    这位陈知县在任时为官清正、恤民疾苦、勤政爱民、遇事敢任、文武兼备、广有建树、兴修水利惠及靖江、泰兴及苏中周边地区。晚年为挽救大明王朝的危亡与清军殊死抗斗,眼见回天无力为保民族气节而壮烈殉国。

    陈涵辉(1589-1646)字木叔,号寒山,浙江临海人,明未崇祯七年(公元1634)进士,崇祯9年出任靖江知县时值明代后期,社会矛盾突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起义烽火迭起。上任伊始,他审时度势立公以“以民为本”的宗旨,多方安抚百姓。认真实施“涤鞭法”以限制苛捐杂税,制约下属官员不得对百姓任意巧取豪夺;实施“丈地法”杜绝豪绅对土地的兼并;实施“游缴法”以制止胥吏对农民敲榨勒索;实施“保甲法”维护地方治安。靖江地处江苏海防前线,为严防倭寇挠民,他修邑乘严武备训弓兵,维护了一方民众的安宁。

    初到任所时逢天旱无雨,河底龟裂,住在长江边引不到江水吃,大家都很焦急。他召请社会名流旧吏商讨治靖方略,广纳大家的意见:“赶快挖河,引水救靖”。

    清江中部低洼干旱难灌,雨涝难排,针对水系不畅,历任知县也作过筹划,多因工程浩繁征地阻力大知难而退,终成纸上谈兵。陈多方权衡,选定开挖团河横亘全县东西根治积患。预计该河长80余里,宽5丈,深1丈5尺。如此浩大工程,征地、拆迁、资金等各方面的利益矛盾突出,多数旧吏都劝他三思而行。他认为此事关系靖江民生千秋大计,为官一任自当造福一方。他走访调查,弄清了新河道大部分设计在富户的出租田内。过去行不通,多是富户借口破了风水,实际上是不愿损害自己既得的利益而加阻挠。他计议从富户着手,以亩派工划地认开,负担不起的一般农家以工代赋。此方案奏报朝廷即获批准。这等于请来了尚方宝剑。羿年春荒,开河出工有饭吃有力钱可得,穷人都乐意参加。陈令十团团保分率乡民共同施工。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靖江建县160多年前人想干没敢干的造福子孙的水利工程--团河。

    在为团河选择合理的出江通道时,他亲自勘查地形,决定河道走向,选定靖泰界河边太平圩对面至生祠堂段开一条北港,作为团河的龙头建水闸,集灌溉排涝通航行船为一体。使原本单纯的界河变成靖江泰兴及苏中周边地区商品对外交流的大通脉。这些地方的粮、油、酒、生猪、土特产品得以直接从界河经北港抵上海、苏锡常、镇江、南京等地,从而导致黄桥、季市、横巷、广陵、曲霞等原来泰兴较穷的地区因商品交流集散成了泰兴的富庶之地。

    靖泰两县历来为界址灌溉用水等引发纠纷乃至械斗,他到任后同泰兴知县共同调解,并以大局为重,让出季市以西数百顷土地划归泰兴,使多年的纠纷从此平息。两界地区得以长治久安。如此大恩大德。泰兴人怎能不感激这位贤知县?

    为了给靖江培育更多的人才,在他倡导下,靖江城外的“正谊书院”迁至城内,扩大建筑规模,改名“马洲书院”。书院建成后他亲临书院讲学。又根据靖江上缴赋税重,培养人才多生员名额少的情况,竭力要求上级增加生员名额。在当时这对青年人求学上进是很大的鼓舞,致使靖科甲蝉联顿倍,文风鼎盛传为美谈。

    陈在靖期间,只要有利于民者,无不尽心竭力,每遇大灾大疫,他倡导民众行善积德,并带头捐俸,为灾民筹凑善款,施粥施药,救活了许多人的生命。崇祯15年(公元1642年)他奉调离任时,民众挥泪相送,万人空巷。时值明朝鼎革,闯王进京。继之清军入关。是年5月福王米由崧在金陵称帝,陈涵辉被任命为职方主事监军江北。清顺治二年扬州之役福王败灭,陈去绍兴投奔鲁王,官拜礼部右侍郎,次年清军博洛入浙,陈与鲁王乱军中走散,军中误传鲁王溺海眼见回天无力,是年十月十三日,于浙江去峰寺作绝命词八首,表达其生为大明之人,死作大明之鬼的忠臣之志,为保民族气节,投海尽节,亡年五十有七。

    陈在世时文彩横溢尤攻诗词古文,当年在靖江兴修水利勘查河道时行至生祠与曲霞交界处,目睹北江故道闲田千顷、蒿草无边,回想前尘,心生感慨。此处乃北江旧道,阴沙故地,岳忠武曾渡江淮难民于此。当时北骑深入督师战殁,思此山河破碎,百姓游离,岳武穆数次请缨,直捣黄龙,奈何朝庭昏庸,奸臣当道,至有风波之难,遂成千古奇冤,此时此处,陈思前贤而挥泪,望故地而兴叹,作诗两首以记其事。
 
阴沙旧戊尽灰飞,一望闲田百草莱,大将灵旗北方指,敌人战马正南来。
中原共洒新亭泪,江左谁称管子才,空有前后出师表,几将长剑洗龙堆。
清顺治三年,决定殉国前曾作绝笔八首。生为大明人,死作大明鬼,
笑指白云深处,肃然一无所累。子房始终为韩,木叔生死为鲁:
赤松千年成名,黄孽寸心独苦。父母恩无可报,妻儿面不能亲,
落日樵夫湖上,应怜故国孤臣。臣年五十有七,回头万事已毕,
徒惭赤手擎天,惟见白虹贯日。去岁六月二十七,虚度一年世法,
但严心内春秋,莫问人间花甲。斩尽一生情种,独留性地灵光,
古纳共参文佛,麻衣泣拜高皇。手著遗文千卷,尚存副在名山,
正学焚书亦出,所南心史难副。慧业降生丈人,此去不留只字,
唯将子孝臣忠,贻于世间同志。
 

    人们从这八首绝笔中看到他非凡的人格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陈在靖期间讼减官清,民安物阜。为彰其德,崇祯11年(公元1635年)靖邑士民于县寒山闸旁营建了一所颇具规模的陈公生祠。雍正元年,雍正皇帝看重陈涵辉对国家民族无限忠诚,深思远谋为民造福的人品赐这位曾与他们殊死抗斗的明未大臣陈涵辉忠节,在靖江赐庙“忠义祠”、“名宦祠”,以供官民四时祭祀。靖江所建三祠或因水灾坍入江中,或因战火被毁,今已无存。

    县誌载陈公堂“崇贞9年靖江知县陈涵辉开港,北通界河,南达大江,并建控制闸利及两县。两县各建陈公堂以为纪念。”

    泰兴黄桥、季市、横巷、曲霞及周边地县的商家船主感念陈知县开北港给众人带来的便利功德,于崇祯11年集资在经常停泊的太平圩建陈公堂塑像造庙。船过此处都要上岸拜祭。庙里增塑了如来佛祖、千手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弥勒笔佛、四大金刚及陈涵辉义子小城隍等十二尊檀香木塑像。至文革时尚存殿宇22间,庙堂有5位僧人,2名杂役管理。庙院内左边是一株五人合抱的大银杏树,枝繁叶茂,右边是一株巨大的皂荚树,果实累累,皆毁于文革。
 
    改革开放以来陈公堂庙会(十月十三日)得以恢复,据1992年10月版泰兴县誌记载:1979年农历十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曲霞区工商所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陈公堂庙会。上市群众达10多万人次,参加人员大多数来自泰、靖两县公社。少数来自其它县市及外省,泰、靖两县的国营商业、供销社、个体摊贩庙会的成交额达40余万元。陈公堂庙会已成为泰兴地区最大的庙会之一。陈公堂原来的庙僧伯良师傅在自家门前重塑了陈涵辉和他的义子小城隍的塑像,使陈公堂香火不断,也满足了人们对陈涵辉瞻仰的需要。

    靖泰两市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对陈涵辉敬若神明,心里有什么难事、不快,愿到陈公面前倾诉,每天在陈公面前烧香还愿的络绎不绝,庙堂内终日香烟缭绕。靖江陈公堂被毁后,民众不远几十里来泰兴曲霞祭拜。陈涵辉已活在靖泰及周边地区民众的心中。
 
千古流芳陈涵辉
 
朝纲错乱世纷争,靖泰有幸逢贤人。
千方百计为百姓,沤心沥血计民生。
运筹帷幄计长远,身先士卒负辛苦。
讼争克己礼让先,水利惠及多方富。
兴教办学鼎文风,培育人材造英雄。
整顿吏治严法度,靖人安居马驮中。
奉调离任赴京城,邑人挥泪情难分。
行至半途变故至,国破君亡阻前程。
金陵整治旧山河,江北监军壮志酬。
扬州城破福王灭,再投鲁王续春秋。
鲁王兵败君臣散,回天无力碎心寒。
唯能舍身尽臣志,民族气节重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