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床垫是否真具有保健作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睡眠经济也悄然兴起。各类保健床垫层出不穷,都扛起了“高科技”“人体工学”的大旗,打出了“保健协会”“医院专家”的名号。这类床垫往往价格不菲,动辄上万。 近日,微博网友“雨天晴qing”求问,“谁知道一种叫‘福气多’的冷暖玉石床垫?爹妈和一群老年人给领进店体验了两个月,床垫卖18800至38880元不等;俩人给忽悠得不行,一定要买。” 像“雨天晴qing”这样烦恼的儿女不在少数。在这条微博下,就有人无奈回复:“我妈妈现在想买,我劝都不听了。”也有人直接指出:“很多类似产品都用这种方法推销,实际上心理作用大于实际疗效。“ 体验店都开在小区附近 免费体验+亲情攻势+疗效宣传,一张非买不可的床垫就在体验店店员们的口中诞生了。 一般来说,这类保健品的体验店都开在小区附近,而且定期还举办所谓的“健康讲座”,拥有不少每天固定前来体验的老年人“客户”。店里的工作人员一口一个“爸爸”“妈妈”热络亲切,而放在店内一张张看似没什么稀奇的床垫在他们口中也都具有了各种功效,比如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睡眠,促进微循环,还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等许多疾病有特殊疗效。 北京一家经销玉石床垫的客户服务人员告诉笔者,玉石床垫主要针对中老年人,对于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有缓和改善的效果。至于玉石床垫的主要功效,他给了笔者百度百科的链接,表示玉石床垫的基本功能都差不多。 确实,玉石床垫经销商们在自家网站贴出的宣传口号都大同小异,集体搬出《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来证明玉石的药用效果;并强调玉石内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长期接触可以补充人体内缺少的微量元素,使人体中各种生理活动更加正常地进行;玉石有白天吸光、夜晚放光的物理现象,如果其光点对准人体上的某个穴位,会像针灸似的刺激经络;而且玉石床垫还对高血压、血管动脉硬化有一定预防和保健作用,长期使用甚至可以补肾壮阳、滋阴养血。 是家具还是医疗器械 如果玉石床垫具有这种种功效,那么它究竟是家具,还是医疗器械?该客服人员告诉笔者,他们的产品属于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而且“可以在网上查询”。随即,他给笔者通过网络发来一份玉石床垫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但是,这份证书只说明了该床垫制品厂的“玉石电热褥垫、电热垫”符合ISO9001标准。在笔者的追问下,客服人员改口称:“我们的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正在办理中。”随后结束了与笔者的对话。 根据我国《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申请医疗器械注册的企业,应该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其产品范围包含申请注册的产品。而该玉石床垫的生产厂家——一家岫岩的玉石床垫制品厂,并没有取得“生产企业许可证”,“办理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更无从谈起。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以“玉石”为关键词在医疗器械类目下进行检索后,笔者发现,能被检索到的“玉石床”,只有广州一家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温热理疗仪”,其产品适用范围为“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肩背部肌筋膜炎、腰椎小关节紊乱、颈椎病的辅助治疗”,与网上关于玉石床的疗效宣传也相去甚远;至于其他种类繁多的玉石床垫,则无一能被查询到。 保健效果更多的可能是心理作用 那么,玉石本身,是否具有商家所鼓吹的种种保健效果呢?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教授包德清告诉笔者,汉代许慎曾说,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对“玉”下了严格的定义,详解了玉和石的不同。“而现代人几乎把所有漂亮的石头都当成玉,概念本来已经十分混乱了。比如说,辽宁的岫玉只是广义上的玉,汉白玉只是结晶细腻点的大理石而已。市场上用来做保健床垫的‘玉’大都是这两种,与石无别,何谈保健作用?” 而商家宣传称,玉可以减少血液中耗氧量、加强人体新陈代谢;可以发射人体吸收的远红外电磁波,甚至还可以补胃壮阳、滋阴养血。针对这些宣传词,包教授表示,均找不到科学依据。不过,“玉石中确实可能含有微量元素。玉接触人体,温度变化时,与人体可能有元素交换,不过这同样只是推测。”他认为,玉石的保健效果更多的可能是心理作用,信则有,不信则无。 即使玉石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与玉石接触人体就能够吸收这些为元素吗?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徐正解释道,从药物学的角度看,药物要吸收到体内才可能发挥作用。外用的透皮制剂或者传统的膏药人体也都能吸收。但是,仅仅是佩戴方式的话,皮肤接触不足以吸收矿物元素。“这种矿物通过皮肤被吸收或被排泄的说法未见到实验依据。” 至于玉石床垫所具有的针灸按摩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授李献平表示,“针灸”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是真正的玉石床垫,人躺上去不会有什么坏处。但是具体它到底有什么效果,要看商家宣传的话语究竟有没有出处、有没有科学根据,肯定不能随便下结论。”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于2011年年底发布《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老年人最关注健康消费,一些不法经营者迎合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通过举办所谓的免费体检、知识讲座活动,在活动中夸大产品功效,诱导、欺骗老年消费者购买售价昂贵而功效一般甚至功效不适合的产品,“而这种营销模式在营养保健品及药品行业有大行其道的态势”。(实习生 张盖伦) |